分網
當前位置:關注森林 > 理論 > 學術研究 > 正文 站內導航
[]

【林草科技】追尋人為干擾下森林演替的奧秘

媒體:國家林草局官網  作者:國家林草局官網
專業號:遂寧市安居區自然資源 2023/7/19 15:58:19

長白山西坡海拔1300米的野生鳶尾花園 溫波攝

自古以來,風干擾對長白山森林固然會造成周期性損毀,而長白山森林也會在風干擾后奇跡般地周期性復蘇。事實上,在長期的自然演替過程中,長白山森林對于風干擾已具有適應性,風干擾是長白山森林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環境構成。長白山森林更新的特點,即是通過風干擾后的風倒木實現更新。甚至可以認為,長白山森林若是沒有了風干擾,其頂極群落將因缺少更新的幼苗幼樹而處于衰敗狀態,森林很可能“窒息”而亡。所以說,風干擾為長白山天然林的更新與演化注入了動力與活力。

與自然干擾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人為干擾,人為干擾對森林的更新演替又會有怎樣的影響呢?本文即是筆者歷經35年觀察研究的一份總結報告。

紅松是淺根系樹種,成年老樹極易風倒 沈孝輝攝

強度人為干擾導致了森林的偏途演替

1986年8月28日,長白山西坡和南坡遭受從朝鮮半島登陸的臺風席卷,近1萬公頃森林發生部分倒伏,風倒強度78.2%。其后,在風倒區進行了長達7年之久的木材生產作業。

說到生態演替,除了原生演替與次生演替之外,還有一種常被忽視的“偏途演替”。

偏途演替是在強烈而頻繁的人為干擾下,植物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發展道路的演替,往往表現為從頂極群落向先鋒群落的逆行演變。偏途演替的結果形成偏途頂極群落,它與原生頂極群落相悖,群落結構與生物多樣性呈簡單化,生產力降低,屬于生態系統的退行演變。

長白山西坡有一片次生草地,就是偏途演替形成的偏途頂極群落。在產生這片次生草地之前,這里曾經是茂密的暗針葉原生林頂極群落。由于高強度持續進行風倒木生產作業,又鏟除了剩余的活立木,在清林之后將所有的木質生物遺存幾乎全部移出,從而徹底破壞了森林環境、幼樹幼苗和土壤結構等森林更新的條件,造成了事實上的皆伐跡地;在皆伐跡地之上,繁殖力更強的陽性雜草便搶占先機,率先侵入,蔓延瘋長。在這種情況之下,喬木種子無法接觸土壤扎根生長,森林無法自然更新,群落無法生態恢復,遂在長白山中海拔地帶偏途演替為次生草地。

這種亞高山帶的次生草地,也屬于頂極群落,十分頑固穩定。就是說,按照自然演替的規律,再也不可能恢復森林了。次生草地空曠,在春秋兩季干燥易燃,又地處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遂成為吉林省森林防火的心腹大患。

我國的科學工作者與自然保護工作者,曾對這片次生草地進行過多次恢復森林的試驗,都不盡如人意,收效甚微,足見破壞易而恢復難。

有人稱林中存在倒木容易發生森林火災,所以必須清理,這純屬主觀臆斷,毫無科學依據。其實,倒木的存在,本是長白山森林千百萬年來的常態,僅在19萬公頃的保護區內便常年存有倒木100多萬立方米。若是容易發生火災,長白山早就燒光了。據筆者觀察,倒木朽腐后反而有利于森林防火,因為每一根縱橫的倒木都起著隔離地表火的作用。1979年,筆者在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工作時,目擊過一場雷擊火引發的火情,當撲火隊員趕到現場,發現火并沒有形成蔓延之勢,只燒掉一株大樹,波及了周圍幾株小樹,而且已經基本自生自滅。其原因就是原生林的頂極群落林下陰暗潮濕,且腐木縱橫交錯,均有效抑制了林火的發展。

還有人稱,倒木不清除,容易產生森林病蟲害。這又是缺乏生態學概念的無稽之談。單一性導致脆弱性,多樣性導致穩定性,這是生態學的基本原理。生態平衡靠的就是生物多樣性,其中包括昆蟲的多樣性。若是某個物種有害,只有該物種發生種群暴發,超常繁衍,打破與其他物種間的生態平衡,方可為害一方。健康的森林系統存在完整的食物鏈和生物控制機制,確保各個物種之間形成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動態平衡。即使是人們認為的那些“害蟲”,也不足為害。反之,往往由于各種對自然不當的人為干預,造成生態失衡,才釀成了森林病蟲害的肆虐。

據此不難判斷,若是長白山西坡沒有風倒木生產作業的人為干擾活動,任憑森林自然演替,也必定像長白山東坡風倒區那樣,森林生態將迅速恢復,并向原生林的頂極群落發展,根本不會形成觸目驚心的次生草地景觀。

海拔1000一1100米的長白山東坡在輕度人為干擾下,云冷杉原生林演替為落葉松次生林 溫波攝

輕度人為干擾對森林生態的影響

1996年,時任林業部保護司副司長的陳建偉率專家組專程赴長白山風倒區考察??疾旌?,專家們認為,在重度人為干擾下的長白山西坡風倒區,海拔1300米以上退化成了次生草地,造成難以挽回的生態破壞;而海拔1300米以下,森林更新恢復將推遲100至150年。需要補充一點:恢復的也將是天然次生林而非原生林。須知植物群落的次生演替,雖然趨向于恢復到破壞前的原生群落,但復生群落也只是在類型上形成與原來相似的次生林而非原生林,森林的質量和穩定性與原生林的差距仍然會很明顯。

那么,如果是輕度的人為干擾,結果又會怎樣呢?所幸,長白山東坡的風倒區也保存有對照區,對這個問題亦給予了明確的答案。

拿輕度人為干擾后的森林恢復演替與重度自然干擾后的森林恢復演替相比較可發現,有一點相同,三點不同。

相同的是,當年林下的中幼齡樹均已長大,取代了風倒的大樹,進入了林冠層??梢娸p度人為干擾并未破壞幼樹幼苗和森林環境,因而也未影響森林更新。

不同的三點:一是重度自然干擾的森林,可見林下隨處分布的倒木;而輕度人為干擾的林下并無倒木,因為均被運出了這片森林系統,不再是森林的有效組成。第二點不同是第一點不同派生的。重度自然干擾發生20年后,倒木上的幼苗幼樹生長茂盛,而輕度人為干擾后,由于沒有了倒木,灌草密布,少有更新的幼樹幼苗,這更坐實了倒木在維系森林更新中的至關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第三點不同前面已經涉及,這里再引申一下。從森林演替的前景來看,經過輕度人為干擾的風倒區,森林并沒有像重度自然干擾后那樣,向著原生林——云冷杉林的方向演替,而是向著次生林的方向演替,目前已演變成了長白落葉松次生林。

云冷杉林是長白山垂直分布的地帶性植被,也是原生植被。如果被自然干擾而未經人為干擾的森林,都會繼續向著其原生林頂極群落的方向演替,這種生態過程早已存在并將持續存在下去??梢灶A見,再過幾十年,這一片曾經被強風“摧殘”過的重度自然干擾而未被人為疊加干擾過的森林,勢必將完全恢復到初始狀態,將與原生林并無二致。“人算不如天算”,這就是大自然向我們展示的神奇的生態恢復的力量,是任何人工人力措施所無法比擬的。但是,由于輕度的人為干擾,這片風倒區注定只能恢復成天然次生林,而非具有最大自然保護價值的原生林。

我們必須認識到,對長白山森林生態系統來說,風,不是“災害”,以往稱之“風災”“風災區”,都是錯誤的;科學正確的稱呼是“風干擾”“風倒區”。事實上,在自然保護區,由于強自然干擾形成的風倒區,是正常的森林演替過程,絕非“災害”,更與“災區”風馬牛不相及。因此,用對待人工系統的“搶險救災”模式來對待自然生態系統,就好比堂吉訶德大戰風車,認錯了對象,鬧出了笑話,又造成了惡果。好在我們今天已經認識到,風干擾是長白山森林生態系統的有機構成,長白山森林正是通過不斷的風干擾在可持續地更新換代,生生不息,綿延不絕。

景觀生態學認為:對于自然生態系統而言,適度的自然干擾,盡管也能造成生物群落或生態系統某種程度的損毀,然而從長計議,卻有助于自然演替、有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自然干擾表面上是一種破壞力,而實質上是一種建設力;與此相反,凡屬人為干擾,若不是遵循自然規律,或刻意模擬自然干擾的話,那么表面是一種建設力,而實質是一種破壞力。掌握了這個景觀生態學的理念,我們對大自然更要常持敬畏之心,特別在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之內,不能總想著要做些什么、干些什么;而要經常想著“不能做什么,不要做什么”,才是滄桑正道。

在強度人為干擾下,森林偏途演替成為次生草地。圖為2022年10月作者(中)在長白山西坡次生草地考察 溫波攝

森林是天書,林業是藝術

我國天然林保護理論與實踐的先驅王戰先生生前曾不斷告誡說:森林是一部深奧的“天書”,一定要下苦功讀深讀透??茖W研究是科學決策、科學保護和科學經營的基礎。經歷20世紀的過度采伐利用,中華民族祖先留下的黃金般的原生林大部分已經被過伐林、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所取代,造成野生生物生境的破碎,生物多樣性銳減,森林質量與生態、經濟、社會服務功能降低。時至1998年,我國政府力挽狂瀾,毅然決然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工程,讓“森老虎下山”,森工企業遂逐步減產直至停產轉產。

從那時起,經過20多年的封育保護,各大國有林區的森林始得修復,環境整體有所改觀,生物資源得以增長。今日世界,人類面臨著氣候變化、荒漠化和物種滅絕等空前的環境問題,天然林資源的保護、恢復與可持續利用尤顯重要。應對環境的挑戰,我們首先必須具備科學的思維,才會有正確的舉措。據此,筆者提出五點建議:

一是將生態學納入指導林草工作的基礎理論,將生態管理作為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和天然林保護工程的管理模式。

愛因斯坦說,“理論決定你到底能觀察到什么”。理論不僅決定你能觀察到什么,還決定你的思想高度、事業能力、執政水平。破譯森林這本博大精深天書的奧秘,必須運用森林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的最新成果,理論聯系實際,深入調查研究,回答和解決林草工作實踐提出的問題。同時,還要超越以往的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在部門管理之下形成的局限和慣性,統一向生態管理轉型,讓林草事業更上一層樓。

二是重視“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

在原生林被人為干擾破壞和消失的地區,重建生態的平衡穩定需要問道自然,遵循生態演替的規律,重新恢復頂極群落。天然林的恢復主要應當依靠次生演替來實現,即利用自然力來恢復退化的森林生態系統。預計要經歷50年至100年時間才能演替為頂極群落,實現森林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服務功能的最佳狀態。

三是對生態公益用途的山地人工林,要進行自然化的改造。人工林特別是人工純林,缺乏生物多樣性,容易發生森林病蟲害。在實現適地適樹適種源和多樹種、喬灌草的立體混交的基礎上,可學習德國的近自然林業,模擬當地原生林消失前的樹種結構,包括灌木和草本植物,邊封育邊人工補植,再逐漸恢復野生動物種群,讓自然物質全面復蘇。

四是預計我國天保工程實施半個世紀后,即2050年前后,各大國有林區的森林便陸續進入成熟期。木材生產畢竟是國民經濟之需,勢必提到日程。但我們相信,未來的林業不再是工業化,而是生態化,是生態林業;未來的木材生產,也不再是粗放經營、“大木頭掛帥”;未來的林業職工,也不再是“老木幫”“林大頭”。林草人將是森林美與草原美的經營者。時代在進步,再也不能用簡單粗暴的采掘業生產模式對待無比美妙的森林生態系統,要走精細化、智能化之路,真正實現林業草業資源的全面、高效、可持續地綜合開發利用。

五是工業文明時代,把森林視為經濟對象,以木材生產為主要目的;而在生態文明時代,從環境、景觀、藝術的視角重新認識森林的意義,將生態與社會的效益放在特別優先的地位。說“林業是藝術”,這是因為健康的林業必須考慮美的要素,這是文明的表現。林業人從事的森林藝術與林業的關系,恰如建筑藝術之于建筑業的關系。要注重美學教育以提高林業人的審美素質,將森林美學作為經營林業的一種手段,才能創造出完美的現代林業。

“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生態學最大的特色是實踐性,從人們對自然與社會的認識實踐過程中產生,用來指導實踐,又接受實踐檢驗不斷修正、更新和深化。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我們必須接受生態學的理念,并自覺運用于所轄區域的生態管理。

往昔,森工企業的采伐生產能手,曾作為全國勞動模范出席國慶十周年的群英會;而今,保護綠水青山及各類生態系統,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美麗中國,則是新時代的最強音。守住自然的凈土,也守住守護者心靈的凈土,方顯當代的英雄本色。(轉載自國家林草局)

閱讀 554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观看99水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