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網
當前位置:關注森林 > 評論 > 熱點評論 > 正文 站內導航
[]

守護傳承好綠色“國寶”(人民時評)

媒體:人民日報  作者:于 洋
專業號:南澗縣林草局 2023/12/5 9:44:15

守護傳承好綠色“國寶”(人民時評)

于 洋《 人民日報 》( 2023年12月04日   第 05 版)

 

讓古樹名木真正成為有記憶的地標、可觸摸的歷史,成為堅定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撐

古樹名木是記錄自然生態變遷的“活化石”,是承載民族歷史記憶的綠色“國寶”。從“萬條垂下綠絲絳”的春意盎然,到“晴川歷歷漢陽樹”的壯闊悠遠,從《詩經》里“其葉牂牂”的東門之楊,到《項脊軒志》里“亭亭如蓋”的枇杷樹,樹木寄托的是人與人、人與故鄉、人與自然的情與意,是中國歷史傳承至今的樸素生態觀和綠色發展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在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這片紅樹林是“國寶”,要像愛護眼睛一樣守護好。在四川廣元古蜀道上的翠云廊,習近平總書記囑咐當地負責同志,要把古樹名木保護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不久前,國家文物局、國家林草局、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發出通知,就做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古樹名木保護工作進行部署,既要求“落實落細古樹名木日常養護措施”,又鼓勵“開展對古樹名木文化內涵、歷史價值的研究和必要的展示闡釋”,對更好保護古樹名木、挖掘其文化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古樹名木眾多。第二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結果顯示,全國普查范圍內古樹名木共計508.19萬株,其中散生在廣大城鄉的有122.13萬株,以古樹群形式分布的有386.06萬株,5000年以上樹齡的古樹有5株。它們是自然與文化的共同遺存,是大自然和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古樹名木的保護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執行。我國古代就有“官民相禁剪伐”“交樹交印”等樹木保護制度,今天做好古樹名木保護要堅持守正創新,既從歷史中尋找行之有效的護木經驗,也要依托智能化、數字化技術手段,完善古樹名木數據庫,建設信息管理平臺,形成精細化、網格化管理格局。

保護古樹名木,要講好古樹故事,挖掘古樹名木背后的文化和精神價值。陜西黃帝陵的軒轅柏、山西洪洞的大槐樹、安徽黃山的迎客松,這些古樹穿越時空,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塞罕壩的落葉松,大漠深處的胡楊林,種子“飛”上太空的普陀鵝耳櫪,這些名木記錄著國家和民族發展進步的印記。應精心挖掘整理每棵古樹名木背后的動人故事,講好并傳承好這些故事,讓古樹名木真正成為有記憶的地標、可觸摸的歷史,成為堅定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撐。

保護古樹名木還要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當前,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要把古樹名木保護與城市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在城市建設規劃時將古樹名木保護考慮進去,統籌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在做好保護的前提下,可圍繞古樹名木修建一些面向群眾的文化休閑場所,讓更多人了解古樹名木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推動更多群眾參與古樹名木保護。

林草興則生態興,生態興則文明興。枝繁葉茂、歷經滄桑的古樹名木,背后是繁榮、和平、昌盛的家國鄉土。保護古樹名木不僅是為子孫后代留下一棵棵樹、一片片林,更是通過古樹名木的保護,延續文化傳統、傳承發展理念,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3-12/04/nw.D110000renmrb_20231204_6-05.htm

閱讀 476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观看99水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