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網
當前位置:關注森林 > 保護地動態 > 自然保護區 > 正文 站內導航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麗江古城:古韻新風 和和美美

媒體:“麗江發布”微信公眾號  作者:內詳
專業號:瀘沽湖保護區管護局 2025/6/24 10:19:10

 

金沙浪涌,激蕩千年文明,孕育麗江的詩情和豪邁;天雨流芳,穿越歷史時空,織就古城的遺韻與新風。

 

麗江古城航拍圖。(資料圖)

 

當茶馬古道的駝鈴與街巷深處的民謠同頻共振,當古老的東巴文字與時尚的油紙傘深沉對話,當古街古巷被現代科技重新定義,麗江,這座承載人們“詩和遠方”的城市,正以飽滿的熱情書寫新時代遺產保護的“答卷”。

 

20253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麗江古城,詳細了解古城營建歷史、納西族民居特色和當地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等情況。他祝愿麗江人民的生活如同納西族的“和”姓一樣,幸福安康、和和美美。

 

和美古城 歲月靜好

 

“和”,于麗江而言,是穿越時空的印記。在麗江,“和”字貫穿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與社會發展的每一個篇章,它是麗江獨特魅力的核心所在。

 

麗江位于世界自然遺產“三江并流”的核心地帶,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并行奔流,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的地質和多元的景觀,構建了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麗江古城全景。(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 供圖)

 

玉龍雪山腳下的麗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由大研古鎮、白沙民居建筑群、束河民居建筑群三部分組成。199712月,麗江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云南首個世界文化遺產。

 

800多年前,納西族先民聚于玉龍雪山下,“世界記憶遺產”納西東巴古籍文獻、“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納西象形文字、蜚聲海內外的納西古樂……納西族的語言、音樂、舞蹈在這里留下深深的印記。

 

作為茶馬古道重鎮,麗江古城自古商貿繁華,多民族同胞在此和諧共居,形成兼容并蓄的社會氛圍。而今,馬蹄聲遠,各民族血脈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經濟相依、情感相親的故事亙古未息。

 

獅子山下,歷經數百年風雨洗禮的木府,宛如一位沉默而忠誠的歷史見證者,靜靜訴說著西南地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悠久歷史。木府門前,刻有“天雨流芳”四個大字的牌坊靜靜矗立,悠悠古韻撲面而來。簡單的四個字,生動展現了古代納西族與漢族之間的文化交流,這種跨越民族的文化互動,正是麗江“和”文化的早期體現。

 

文化是麗江古城的血脈、根基和靈魂。麗江古城是一座沒有圍墻的文化之城。在這里居住的納西族在堅守本民族文化的同時,與各民族和睦相處,不斷地吸收、融合、傳承、積淀吐蕃文化、南詔文化、中原文化,以及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思想,形成了和諧共生、融洽發展的多元一體文化。

 

游客在麗江古城游玩。(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跨越千年的流金歲月,麗江古城留下的不只是斑駁的城市肌理,更是烙印深深的文化血脈。如果說“古城文化”是文化基因、文化血脈,以及人文氣息的靜態歷史展示,那么“文化古城”則是對科學發展觀的動態實踐詮釋。它從實際出發,提倡以文化為科學發展的驅動力,使文化真正成為凝聚人心、整合資源、強化特色、加快發展、感受幸福的有效載體,從而探索出一條彰顯時代特征、麗江特色和古城特點的發展之路。

 

在過去,麗江古城曾經依靠文化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走進新時代,麗江古城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新型社區,增強古城“主人”的文化認同和情感認同,引導人們多層次、多領域、多方位參與麗江古城保護管理,真正融入古城、珍愛古城,讓廣大市民和游客遇見美好、愛在古城。一大批新老麗江人“對話”古今,和和美美,讓遺產文化全方位融入并豐富了現代人的生活。

 

千年文脈 賡續綿延

 

燦若星辰的文化瑰寶,是歷史的豐碑,是時代的記憶。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麗江古城,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萬古樓航拍圖。(麗江融媒記者 趙世龍 攝)

 

申遺成功27年來,麗江古城嚴格按照《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要求,認真履行中國政府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鄭重承諾,在不斷創新保護理念、轉變管理方式、促進合理利用、實現科學發展上狠下功夫,努力保護古城、建設古城、發展古城、繁榮古城,把文化遺產保護與人居旅游環境的改善、民族文化品位的提升、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的豐富、古城原住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緊密結合起來,讓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惠及廣大群眾。

 

立法層面上,《云南省麗江古城保護條例》和《云南省東巴文化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為古城保護管理保駕護航;技術層面上,《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管理規劃》對古城保護管理的程序、方法上作出相應的技術規范。管理機制上,構建了“多元投入、多級聯動、分工合理、配合協調、風險共擔、榮辱與共”的保護管理體系,形成保護—監測—管理“三位一體”、政府—管理機構—各遺產組成部分“三級聯動”的遺產保護和監測管理體系。

 

麗江古城始終遵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修舊如舊”“保存歷史真實性”的原則,著力在民居建筑、街巷廣場、水系橋梁、古樹名木等要素實施原真性、完整性保護,納西文化內核得以大力弘揚。從2009年起,每年安排1000萬元民族文化保護傳承資金,用于傳統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傳承和展示。同時,按照“一網絡、一中心、N應用”的路徑建設智慧古城,從數字體驗、數字應用、數字文化、數字管理、數字經濟等方面發力,著重解決管理和服務的痛點、難點,以現代科技推動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激揚時代風采,展現新的生機活力。

 

樂手正在演奏納西古樂。(資料圖)

 

文脈綿延,弦歌不輟。承古拓今、生生不息。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凝聚在古城一磚一瓦之間,更滲透在傳統的民族文化里。在麗江古城,歷史文化遺產正以更鮮活的方式走進人們的生活。從中,我們可以窺見不同歷史時期的世事百態,體味中國文化之氣度情懷。同時,引發對當下的關聯性思考,在古人與今人間架起共情的橋梁。

 

申遺成功27年來,麗江古城憑借燦爛多彩的文化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構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社區,進一步增強了古城“主人”的文化認同和情感認同。因為遺產情懷,因為癡迷熱愛,許許多多的普通人主動站了出來?!靶吕瞎懦侨恕惫餐瑘允?,眾志成城,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守護著古城,凝聚起向上向善的溫暖氣質。

 

牢記囑托 煥彩新生

 

在麗江古城,習近平總書記激勵大家說,麗江有美麗風光,有特色文化,有很高知名度,一定能走出一條持續健康的文旅發展之路。要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讓這座美麗的古城煥發新的光彩。

 

夜幕降臨,麗江古城華燈初上。(唐新榮 攝)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麗江文旅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世界文化遺產語境下,麗江古城如何更好地活化利用文化遺產,在賡續傳承中不斷發揚光大?如何深入挖掘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如何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構建景區、社區、遺產一體化格局?

 

近年來,為了讓世界文化遺產煥彩新生,麗江古城的文化保護與傳承進入更加全面、系統、科學的軌道:加強傳統文化保護的頂層設計,從業態清理、業態提升、業態管控進行“騰籠換鳥”,從劃分功能板塊和主題街區進行空間落位,持續優化業態扶持項目,全方位打造“文化游”“文化購”“文化行”,業態轉型升級始終在路上。

 

先后出臺一系列關于保護古城的地方性法規和辦法,加強傳統文化保護的頂層設計;深度挖掘和整理詩詞歌賦、東巴文化等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資源,融入城市街區及休閑空間;鼓勵支持從事東巴文化、納西古樂、東巴陶瓷、民間手工藝、納西傳統木雕的單位和個人,在古城從事民族文化傳承、弘揚、展示活動;大量恢復名人故居和歷史遺跡,逐年將公房院落用于民族文化項目的開發,實施名人故居遺跡修復、人文景觀建設和民俗文化展示等;通過舉辦文博會、文創大賽、國風大賽,開發兼具傳統性、藝術性、紀念性、實用性的特色文化旅游產品,給古城帶來新氣象、注入新動能。

 

麗江古城銀文化院落一角。(資料圖)

 

把文化資源包裝成產品,再找到合適的時機推向旅游市場,麗江古城循“古”向“新”,既激活了古老非遺的生命力,找到并創造傳統文化與消費群體之間的“融點”,更契合了游客從走馬觀花到深度體驗的需求升級。

 

古韻國風與多元文化跨界融合,傳統與現代碰撞出新的火花。在國風復興、國潮崛起的當下,麗江古城依托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積極培育文旅新業態,開拓文旅融合新場景,開辟文化創意新空間,解鎖古風國潮新玩法。區別于單一的景點“打卡式”旅游,麗江古城的傳統文化沉浸式體驗及線上線下互動,讓游客耳目一新。

 

一座“活著”的古城,絕非僅有古老建筑,更在于傳承不息的民俗文化。如今,集景區、社區、遺產于一體的麗江古城,正迎來新老古城人不斷交融的嶄新景觀。越來越多的人在此創業,投身東巴文化、納西古樂、民間手工藝等文化傳承弘揚工作,游客、商戶經營者、原住民等“新老古城人”和諧共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賴、相互成就,在不知不覺中悄悄轉換角色,成為保護世界遺產的新生力量。

 

中華大地上,一個個古城、古鎮、古街區、古村落凝結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粹,也昭示著我們民族的根之所系、脈之所維,五彩斑斕的文化遺產與雄奇秀美的錦繡山河共同鋪展出一幅新時代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動人畫卷。

 

麗江古城航拍圖。(麗江融媒記者 木星 攝)

 

過去,麗江古城曾經創造了保護文化遺產與旅游產業共同發展的“麗江模式”,為城鎮類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提供了一種可供參考的“中國方案”。今天,麗江古城牢記囑托,更有信心在文化遺產原真性保護與旅游業創新發展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打造出更有文化內涵、更多業態產品、更加智慧便捷的古城,努力讓這座千年古城煥發出新的光彩!

 

 

供稿: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

責編:李琳瑛

校對:錢 磊

二審:和繼賢

終審:張衛國

 

 

閱讀 3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观看99水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