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林場考察時強調,要弘揚“六老漢”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奮斗精神,激勵人們投身生態文明建設,持續用力,久久為功,為建設美麗中國而奮斗。
5年多來,特別是2023年6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以來,甘肅省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三北”工程建設重大戰略機遇,聚焦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和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堅持擴綠、興綠、護綠“三綠”并舉,統籌“防沙、治沙、用沙”協同推進,大力弘揚八步沙“六老漢”治沙英雄群體、林業英雄郭萬剛、國家卓越工程師徐先英等先進典型的治沙精神,全力以赴打好防沙治沙攻堅戰、持久戰、陣地戰,在1686公里的河西走廊風沙線上,建成長1482公里、面積約568萬畝喬灌草、帶片網合理配置的林草阻沙帶,212個重點風沙口,已有143個得到治理,有效阻斷了沙漠遷移路徑,為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貢獻甘肅林草力量。
全面推進工程治沙
甘肅省地理位置重要,生態環境脆弱,現有荒漠化土地面積2.886億畝、沙化土地面積1.8105億畝,分別占全省土地面積的45.18%、28.34%,點多、面廣、線長,治理任務艱巨。
“十四五”以來,甘肅省緊盯省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任務,扛牢政治責任,沙區市(州)各級政府對照《甘肅省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年)》,依托“雙重”規劃、沙化土地封禁保護、“三北”工程、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等重點工程項目,持續用力、久久為功,累計完成沙化土地綜合治理1171萬畝。
據甘肅省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全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分別較2014年減少394.05萬畝、156.75萬畝,沙化土地植被綜合蓋度達15.56%,已連續4個監測期呈現出面積減少、程度減輕的“雙縮減”態勢,持續保持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古浪縣239萬畝沙化土地全部得到初步治理,治理成效在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播出。民勤縣建成380公里環綠洲鎖邊林草帶,阻擋了兩大沙漠的合圍之勢,將流沙死死擋在民勤綠洲之外。敦煌莫高窟探索設置構建的“六帶一體”綜合防護體系,使進入窟區的積沙量減少95%以上,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起到重要作用。嘉峪關堅持“生態立市”戰略不動搖,多措并舉,科學開展荒漠化綜合治理,綠色屏障越筑越寬,城鄉居民對優質生態產品的獲得感、幸福感增強。
積極探索科技治沙
甘肅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防沙治沙中的支撐作用,集中優勢,聯合攻關,取得顯著成效。
與中國科學院西北院、蘭州大學等單位加強合作交流,開展抗旱林草品種選育、造林種草模式研究,編制完成主要鄉土造林樹種名錄,加強生物治沙、仿真灌木固沙、梭梭水鉆栽植等實用治沙技術推廣。與大唐、華能、華電、國能等新能源企業合作交流,積極探索“板上發電、板下增綠、板間養殖”光伏治沙新模式。
同時,實施科技掛帥,成立了由國家卓越工程師徐先英領銜的甘肅省荒漠化防治“銀齡專家工作室”,加快德才兼備專業技能人才培養,助推防沙治沙。持續加大壓沙機械設備研發投入,推廣改進多功能立體固沙車和小型手扶式壓沙車,推動由傳統人力治沙向現代科技治沙轉變,多功能立體固沙車每天可壓沙40畝、效率是人工壓沙的50倍,小型手扶式草方格壓沙車每天可壓沙7畝左右、效率是人工作業的6倍左右。金昌市探索出單行窄溝、寬行距栽植整地方式,以更加節水、集約的方式開展規?;植莘N植。金塔縣運用無人機吊裝麥草方格,突破流動沙地、沙丘交通運輸不便、受地形限制施工難度大等制約性因素,便利快捷,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作業效率。民勤縣創新應用“黏土沙障 梭梭”“削頂固身、前擋后拉”等治沙技術,打造“宋和樣板”填補國內沙障治沙空白。
大力倡導公益治沙
防沙治沙作為一項重要的公益事業,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團體和公眾的共同努力。
自2017年以來,甘肅省林草局積極對接中國綠化基金會、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等,爭取“螞蟻森林”、大眾集團、華為等社會公益投資近10億元,在全省12個市(州)的21個縣(區)開展造林治沙1.6億株(穴),為生態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公益造林治沙已成為甘肅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2023年,與中國銀行甘肅分行、甘肅銀行、省農發行、省農信社等金融機構簽訂協議,共授信400多億元支持“三北”工程攻堅戰。
同時,甘肅省加快推進“互聯網 全民義務植樹”,2024年累計募集線上公益資金1200余萬元用于植樹造林。金昌市先后推行線上植樹項目,鼓勵領導干部、企業職工、居民群眾等通過網上盡責,積極參與“三北”工程建設,公眾參與人數達4.5萬人次。武威市2025年落實干部義務壓沙,組織1.3萬余名干部職工,完成壓沙任務6800余畝、植樹1300余畝,發揮了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民勤民間環保組織甘肅青梭公益發展中心義務承擔了四方墩治理任務,通過“互聯網 ”的方式邀請全國各地1萬多名志愿者參與壓沙造林,累計投入900余萬元,建立公益造林點153個,治理面積3.6萬畝,四方墩生態林基地被認定為“甘肅省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基地”,成為社會各界關心、支持和深度參與民勤縣荒漠化治理的一個成功范例。2022年,甘肅青梭公益發展中心執行主任馬俊河獲評“全國綠化勞動模范”。
縱深推進聯合治沙
甘肅省牢固樹立生態建設“一盤棋”思想,變“單兵作戰”向“聯合作戰”轉變,加強區域合作,縱深推進治理。
2023年,甘肅省率先與內蒙古自治區簽訂甘蒙聯防聯治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構筑“四大阻擊防線”“四大鎖邊林草帶”。民勤縣與內蒙古阿右旗簽訂防沙治沙協議,全力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握手”。
2024年,甘肅省與青海省簽訂聯防聯治合作框架協議,圍繞“一山一水一群”,進行整體性頂層設計,構建點線面結合的生態防護網絡。
2025年,甘肅省與寧夏回族自治區簽訂聯防聯治合作框架協議,協同推進大保護大治理,協同實施重點生態工程,合力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合力推進甘寧交界區域荒漠化聯防聯治。甘肅、陜西、內蒙古、寧夏等省區聯合簽署毛烏素沙地區域聯防聯治合作協議,共同研究解決沙源區、路徑區、上風口、下風口防沙治沙中的難點問題,共同推進相鄰地區沙源、沙塵、沙害問題治理。2025年上半年,民勤縣與內蒙古阿拉善右旗、阿拉善左旗共同謀劃實施聯防聯治工程,在雅布賴山南緣、獨青山至青土湖等風沙口共建防風固沙帶。按照“同步籌劃、同步開工、同步建設、同步發力”的總體要求,甘肅持續把聯防聯治不斷推向深入。
不斷深化產業治沙
近年來,甘肅省沙產業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原則,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融合發展思路,充分挖掘光熱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甘草、肉蓯蓉、鎖陽、沙蔥、沙米等沙生藥材和綠色食品,推進仁用杏、文冠果、葡萄、枸杞等沙區林果經濟精深開發,加大沙漠公園、沙生植物園建設,發展沙漠景觀觀光旅游、沙漠康養等產業。
截至2024年底,全省建成農林專業合作社2100多家、龍頭企業100家,實現沙產業收益600多億元。臨澤縣以沙治沙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入選全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第五批),成為全省第一個入選公布的全國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涼州區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搶抓國家打造河西地區千萬千瓦級大型風光電基地的戰略機遇,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探索運用光伏治沙新模式,布局打造九墩灘光伏治沙示范園區,帶動優質牧草生產、畜牧業養殖、肉蓯蓉生產加工等多產業融合發展,促進全區經濟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白銀市深入開展“林草項目 政策性貸款 社會資本”融資模式,因地制宜發展文冠果、枸杞等特色林果產業和肉蓯蓉種植等林下經濟,截至目前,文冠果、枸杞等經濟林栽植面積達159.57萬畝,年產值35.8億元。酒泉市建成以葡萄、桃杏為主的優質果品生產基地25萬畝,以枸杞、肉蓯蓉為主的特色中藥材基地49萬畝,以紫花苜蓿為主的草業基地11萬畝,年產值34億元,走出了一條“生態修復、產業發展、群眾致富”一舉多得發展之路,助力鄉村振興。
切實強化示范治沙
近年來,甘肅省在推進荒漠化治理的過程中,不斷深化總結凝練民勤模式、環縣模式、古浪經驗的時代內涵和實現路徑。從民勤縣老虎口治沙工程的實踐,到臨澤縣北部沙區的綜合治理,再到金塔縣的“魔方”固沙法,這些生動的案例不僅是甘肅治沙成果的縮影,更為全國乃至全球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通過多年的實踐,全省已建成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4個,累計完成示范治沙造林10余萬畝,打造了一大批可圈可點的示范樣板,輻射帶動連片治理面積達到300萬畝以上,有效促進了沙區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建成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22個,有力地遏制了亂砍伐、樵采、開墾、放牧等一切破壞植被的活動,區域內植被蓋度增加明顯,有效促進了封禁保護區內生態環境的恢復和改善,解決了當地一部分農牧民的就業創收,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增長。武威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持續推進防沙治沙,先后建成古浪縣八步沙、草原井,民勤縣青土湖、沙咀墩,涼州區鄧馬營湖、頭道槽等一批沙漠治理示范點,累計完成人工造林126.2萬畝,封育34.2萬畝,退化林修復31.6萬畝,完成國土綠化提質增效57.6萬畝,退化草原綜合治理279.9萬畝,加快建設全國荒漠化治理樣板區。2025年,甘肅省啟動實施“綠滿隴原”行動,科學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和防沙治沙,持續不斷厚植生態底色。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甘肅林草人將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扛起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厚植綠色發展底色的政治擔當,聚力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黃河“幾字彎”攻堅戰,錨定目標、保持定力、強化舉措,全面打好打贏以防沙治沙為主攻方向的“三北”工程攻堅戰,力爭至2030年,全省67%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不斷創造防沙治沙新奇跡,把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構筑得更加牢固。
編輯:李圣薇
初審:李燕
審核:苑鐵軍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