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網
當前位置:關注森林 > 地方林草動態 > 云南 > 正文 站內導航
[]

中國科學治沙,從這座東北小城出發

媒體:各地林草  作者:內詳
專業號:云龍縣林草局 2025/7/2 10:50:10

中國科學治沙,從這座東北小城出發

國家林草局生態建設工程管理中心 2025年06月20日 13:11 北京

科爾沁沙地南緣,遼寧省彰武縣章古臺鎮。當風掠過萬畝樟子松林,松針摩擦的簌簌聲里,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一年365天,刮風的日子就超過200天。20世紀50年代的彰武,是遠近聞名的“沙窩子”。為了治沙,1952年遼西省林業試驗站在彰武縣章古臺鎮成立,這是遼寧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的前身,也是新中國第一個防沙治沙科研機構。

圖片

20世紀80年代,時任遼寧固沙造林研究所所長劉斌(中著白衣者)帶領科技人員進行規劃(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時任遼寧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所長的劉斌,看中了種在大興安嶺地區的樟子松。這種樹耐干旱、耐瘠薄、耐嚴寒,但多集中在高緯度地區,“北樹南移”此前并無成功的經驗。

試種第一年,沙地的樟子松因為冬天干旱缺水,風沙又大,僅有兩株存活下來。第二年,劉斌和同事們又給新栽種的樟子松樹苗蓋上防寒土,悉心培育下,新一批的樟子松終于安全越冬并開始正常生長,隨后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由此開創了樟子松造林治沙的先河。

1978年,樟子松沙荒造林技術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如今,樟子松已成為“三北”地區防沙治沙的主要樹種,在河北塞罕壩、陜西榆林等地推廣,總面積超過1000萬畝。

在彰武縣,除了劉斌這樣的科研工作者,還涌現出許許多多平凡而偉大的治沙者,李東魁就是其中之一。

一匹老馬、一個水壺,退伍軍人李東魁1987年到章古臺林場阿爾鄉護林點當護林員,在沒水沒電的環境里看護8500畝樟子松林。李東魁說,茫茫山林里只有他一個人,“晚上能聽見狼叫,蛇時不時鉆進被窩里?!?/p>

可即便是這樣,李東魁還是堅持了下來,一干就是30多年?!斑@些樹都是當年遼寧省固沙造林研究所一棵棵種下的,剛長成小樹,得守好了,這是彰武治沙的命根子?!崩顤|魁說。

圖片

李東魁在森林中巡查(2013年8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在一代又一代治沙者的努力下,彰武縣境內6座萬畝流動沙丘得到固定,沙化土地面積占比從20世紀50年代初的96%降至36.56%;揚沙天氣由1953年的43天下降到近十年的每年平均5天。

2018年,遼寧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和遼寧省風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合并,組建起遼寧省農業科學院沙地治理與利用研究所(簡稱沙地所)。近年來,沙地所通過打造樟子松等樹種的種苗基地,組織專家團隊對群眾開展集中培訓,并無償將技術轉讓給當地農戶。目前,章古臺鎮僅樟子松的育苗面積就超1萬畝,年產各類苗木約20億株。

圖片

這是彰武縣章古臺鎮的松林(8月3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今年4月,3000余株樟子松、云杉、落葉松樹苗在二連浩特公路口岸經海關查驗后運往蒙古國。這些以樟子松為代表的樹種對氣候和土壤適應性強,能耐干旱、貧瘠和寒冷,將陸續在蒙古國的荒漠上扎根。

從科爾沁沙地到“三北地區”,從東北小城出發的中國科學治沙,是一部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奮斗歷程,如今這抹綠色正跨越國界,為全球荒漠化治理帶來新的希望。

來源:新華社

記者:武江民 于也童

圖片

閱讀 99

?

留言

寫留言https://mp.weixin.qq.com/s/qW2nbBoq663E7inVFhuNcw

閱讀 51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观看99水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