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斑鱉(學名:Rafetus swinhoei)又稱黃斑巨鱉、斯氏鱉,是產自中國南部和越南北部的一種大型淡水鱉,棲息于長江下游水系與紅河水系,可能為現存體型最大的淡水龜鱉類動物。與生活在幼發拉底河及底格里斯河的西亞斑鱉(英語:Euphrates softshell turtle)(幼河斑鱉 Rafetus euphraticus)為近親,二者是斑鱉屬(斯氏鱉屬)僅存的兩個物種。雖然斑鱉早在1873年便已命名,但長期以來一直被誤認為是黿或中華鱉,直到2002年后才被確認為有效物種,因此未被列入中國在1989年發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斑鱉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為一級保護動物。
在2016年1月越南還劍湖的一只野生個體、2019年4月中國蘇州動物園飼養的一只雌鱉和2023年4月越南同莫湖的一只野生雌鱉相繼死亡后,目前已知的活體斑鱉僅剩三只:蘇州動物園尚有一只雄鱉,也是中國的最后一只斑鱉;一只雄性野生個體生活在越南河內的同莫湖,一只性別不明的野生個體生活在越南河內的宣漢湖。
分類簡史
斑鱉在1873年始被西方學界認識,大英博物館的動物學家約翰·愛德華·格雷描述羅伯特·史溫侯從上海寄往的斑鱉標本并命名為 Oscaria swinhoei,同時形容斑鱉為從未被發現、最美麗的鱉科物種。
1880年,總部位于上海的法國耶穌會的韓伯祿從上海附近的黃浦江和蘇州太湖附近獲得此龜的幾個標本,并認為它們為五個不同的物種:Yuen leprosus、Yuen maculatus、Yuen elegans、Yuen viridis 以及 Yuen pallens。屬名 Yuen 大概是來自中文的“黿”字(音譯自威妥瑪拼音或現代漢語拼音),意為大鱉。
后世學者先后將斑鱉歸入鱉屬(Trionyx)、中華鱉屬(Pelodiscus)及黿屬(Pelochelys),Meylan 在1987年正式將斑鱉歸入斑鱉屬(Rafetus)。
長江流域和紅河流域的種群是否為同一個亞種仍有爭議,如果二者為兩個不同亞種,則長江流域的亞種學名為Rafetus swinhoei swinhoei,也即指名亞種,紅河流域的則應為另一亞種Rafetus swinhoei leloii。
種群現狀
斑鱉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物種。主要致危因素是棲息地的喪失,以及過去被人類捕捉作為食物或藥物。
在古代,斑鱉曾廣泛分布于中國長江下游和太湖地區。斑鱉已知分布于中國長江流域,江蘇、浙江兩省處的交界太湖,以及云南紅河流域的個舊、元陽和建水縣。
由于肆意捕殺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自1972年以來,未發現任何野生個體。中國已知的最后一只野生個體于1998年在元陽及建水縣之間的紅河中捕獲,后被放生。
至今斑鱉僅剩3只個體殘存,分別生活在中國的蘇州動物園,以及越南河內的同莫湖與宣漢湖:
其中蘇州動物園的個體廣為人知,而宣漢湖的個體則由龜鱉保育組織TSA(國際龜鱉生存聯盟,Turtle Survival Alliance)在2018年4月12日通過測定宣漢湖的環境DNA確認其存在。
2020年10月23日,保護工作者在同莫湖發現了另一只斑鱉的蹤跡。2023年4月23日,同莫湖中的雌性斑鱉被發現死亡,但2023年5月,仍有人在同莫湖觀察到兩只大鱉出現。2023年9月,同莫湖中的一只斑鱉被成功捕獲,并被確認為雄性。這意味著同莫湖中可能存在一個斑鱉種群。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