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由2085個島嶼組成,海域面積達2.2萬平方千米,海岸線總長2444千米。長期以來,該地區深受海洋垃圾和船舶污染物排放兩大環境問題的困擾。此外,受風力和潮流影響,海漂垃圾也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近年來,舟山市通過實施《浙江省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舟山市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2022-2025年)》《舟山市港口船舶污染物管理條例》等政策文件,在海洋污染防治和垃圾治理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海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然而,該市作為重要漁業基地,從業人口眾多,每年產生大量廢舊漁網、漁用電池等漁業廢棄物及生活垃圾。部分漁民環保意識薄弱,加之漁船空間有限、處置不便等因素,仍存在將生活垃圾和廢棄漁具直接傾倒入海的現象。同時,船舶污染物的處理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含油污水、廢礦物油、廢鉛酸電池等危險廢物的收集處置體系尚不完善,監管手段相對滯后,導致海洋環境污染治理工作仍面臨較大壓力。
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全球環境基金小額贈款計劃(GEF SGP)的支持下,浙江省現代農業裝備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農裝院”)自2023年12月起在舟山市啟動實施“海洋污染物數字化治理示范項目”。該項目聯合浙江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大學、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浙江藍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共同探索產、學、研、用的舟山立體生態模式。同時,項目積極推進環保塑料替代技術和產品的推廣應用。這一創新實踐為舟山市探索數字化賦能海洋環境保護提供了新路徑。
杭州“無廢日”科普活動
臺州“無廢日”科普活動
2024年3月30日,農裝院組織開展了3場“無廢日”主題系列科普活動,通過舟山、臺州、杭州三地聯動的形式,大大提升了活動的宣傳力和影響力。本次活動通過向廣大市民普及海洋廢棄物的危害及海洋廢棄物回收再生的過程和意義等相關知識,展示了海洋回收塑料,深加工產品再生粒子、再生纖維、再生紗線、再生面料等材料,以及海塑再生成品服裝、文具等,直觀展現 “變廢為寶”的科技魅力。通過介紹藍景科技的“藍色循環”創新模式,以及取得的治理成效,讓大家更直觀的了解了科學治理的重要性。參與市民紛紛表示,此次活動使其深入了解了海洋塑料回收再生的技術路徑,增強了對“藍色循環”模式的認同感,提升了海洋環境保護意識。據統計,本次活動共吸引100余人次參與調研互動,有效促進了公眾對海洋污染治理的認知和參與熱情,為構建多元共治的海洋環境保護格局奠定了良好基礎。
“藍色循環”項目實施
舟山長涂島小藍之家送溫暖活動
自2024年4月起,農裝院持續組織專家團隊開展系列調研工作。項目組深入舟山長涂島和朱家尖地區,走訪當地漁民、漁民家屬及漁嫂,實地了解海洋垃圾污染現狀及其對居民生活的影響;通過一對一入戶訪談,向漁民宣講項目在海洋保護方面的重要意義;先后赴朱家尖廢棄漁具收集點和月岙村廢棄漁具收集點等回收站點進行現場考察,全面掌握該地區廢棄漁具的回收、拆解、處置流程以及漁具采購置換等具體情況;重點調研了漁民的船舶作業類型、漁具消耗補給情況、廢棄漁具處理再利用方式以及漁民面臨的實際困難,為項目實施積累了豐富的一手資料。在“五一”勞動節前夕,項目組精心策劃了漁哥嫂慰問活動,向參與海洋垃圾回收體系的漁民送去節日關懷,有效增強了漁民的榮譽感和責任意識。通過樹立典型、示范引領,形成“一人帶動一片”的輻射效應,促使漁民主動宣傳海洋保護理念,發揮鄰里間口耳相傳的傳播優勢,擴大項目影響力。
海洋廢棄企業研討會
“綠色發展看舟山”專題培訓會
農裝院項目組通過舉辦海洋廢棄物企業研討會、“綠色發展看舟山”專題培訓會等活動,系統解讀了國家在生態文明建設和全面綠色轉型方面的最新政策導向,深入分析了當前綠色環保企業在技術研發和平臺建設領域的創新思路。與會人員圍繞固體廢棄物治理等重點議題展開深入研討,為探索創新解決方案提供了有益參考。在標準制定方面,項目組基于前期扎實的工作基礎,組織專家團隊嚴格按照標準調研、立項論證、草案編制、意見征集和標準發布等規范流程開展工作。目前,已順利完成船舶污染物數字化管理規范團體標準的制定工作。
該項目還獲得了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支持。2024年5月8日,定海區人大副主任、副區長及各鎮鎮長等35人組成的考察團專程赴定海西中心漁港,實地調研"海洋云倉"試點運行情況,詳細了解項目實施細節、技術難點及環保效益,對項目階段性成果給予充分肯定,并就項目推廣工作提出建設性意見;5月15日,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副廳長在考察定海國家級漁港經濟區建設項目期間,對"藍色循環"創新模式給予高度評價。
定海國家級漁港經濟區建設項目考察
定?!八{色循環”項目考察
下一步,農裝院將全面推進廢棄漁具治理省級示范試點建設。項目將依托"藍色循環"數字化治理平臺,有效整合政府、企業和漁民三方資源,構建協同治理網絡,切實解決傳統治理中的"信息孤島"問題。通過持續開展宣傳動員工作,進一步擴大漁民參與海洋生態保護的廣度和深度。在具體實施層面,計劃于2025年底前在定海等重點區域建成2套海洋云倉智能裝備和5處"小藍之家"收集站點,打造覆蓋舟山主要島嶼的立體化回收網絡。項目預計實現年回收廢塑料1500噸、處置油污水1000噸的環保目標,同時創造250個就業崗位(其中50個專門面向漁嫂),年均可實現二氧化碳減排1350噸。技術創新方面,將重點升級數字化治理平臺功能,完善船舶"三色碼"智能評價體系,開發海洋污染數字孿生模型,并計劃申請3項專利和2項軟件著作權。同時,通過持續開展科普宣傳和專題培訓,不斷擴大項目影響力。在長效機制建設上,將積極推動海洋塑料回收稅收優惠政策落地,創新船舶環保信用積分管理制度,拓展2個國際認證合作渠道,開發碳普惠應用場景。參照國際塑料信用體系標準,探索建立金融、通訊等領域閑置積分轉化機制,推動設立海洋生態治理專項基金,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參與,確保項目可持續發展,為舟山市海洋環境治理工作提供持續助力。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