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網
當前位置:關注森林 > 全國林草動態 > 地方林草要聞 > 正文 站內導航
[]

如何做好集體林立體經營的加法

媒體: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劉倩瑋 梅運田 侯建華
專業號:日月峽資訊 2025/2/28 10:23:44

如何做好集體林立體經營的加法

——重慶探索森林質量和林下經濟“林木+”共生模式

重慶市立體氣候明顯,集體林地面積超過6500萬畝,適合林木生長的空間大。依托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區建設,重慶市統籌森林生態資源高水平保護與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探索森林質量和林下經濟“林木 ”共生模式,推動集體林資源立體經營。

在“林木 ”共生新模式的帶動下,森林質量得到精準提升,以農戶為基礎、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為重點、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新型林業經營體系逐漸形成。目前,重慶市森林蓄積量達到2.82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穩定在55%以上。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1萬多家,發展經濟林面積超過1600萬畝,林下經濟面積超過570萬畝。

“楠木+茶葉”共生模式

永川區結合楨楠天然次生林資源,探索“楨楠 茶葉”等多種復合經營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結合楨楠和茶樹特性,永川區科學布局,重點選擇海拔適中、光照適宜、土層深厚的坡地栽植,通過在東山、西山等多塊生態茶園試點種植,逐步摸索出成套栽植技術并編制技術手冊,有效助力“楠茶共生”模式廣泛推廣。

永川區把技術創新作為林業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推廣有機種植技術,按每畝15—20株標準種植,合理配置楨楠栽植密度,并利用楨楠落葉自然腐化增肥,減少茶地化肥用量30%以上。同時,楨楠屬于樟科,揮發物可抑制茶樹病蟲害,減少農藥使用量40%。

此外,永川區以“建一片茶園、成一個景點”的思路推進茶旅融合,建設萬畝“楨楠 茶葉”示范基地,打造“永川生態茶”區域公用品牌。建成楨楠和茶文化園,開發茶園觀光、楠木科普等項目,年接待游客超5萬人次。

“林木+黃連”共生模式

石柱縣建立“林連互利共生”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編制黃連規范化生產技術手冊、有機石柱黃連生產技術規程,生產技術規程獲得國家首批GAP認證。

立足林下資源優勢,石柱縣編制林下種植空間利用規劃和林地利用工作導則及種植工作手冊,建立“林下種植 森林經營”整體設計、統籌實施機制,明確林下種植栽培兩種方式。通過森林撫育、低效林改造、退化林修復、人工造林等措施經營森林,利用森林經營管理形成的林下空間種植,助推森林質量和種連空間“雙提升”。

同時,全縣因林制宜,合理選擇透光伐、疏伐、生長伐、衛生伐等方式采伐,并嚴格采伐林木審批和監管,有效防止超量采伐、全墾整地、全伐皆伐等違法采伐行為。

“林木+林下”共生模式

重慶市堅持多模式發展、多品類共存,積極推廣發展各具特色的林藥、林菌、林蜂等林下經濟發展模式。

強化市場主體培育。城口縣圍繞大巴山藥谷建設,探索制定示范性林業經營主體管理實施辦法,成功引進上藥集團、魯商集團等10家中醫藥企業落戶。全縣累計培育各類中藥產業主體21家,中藥材面積穩定在38萬畝,全產業鏈產值達15億元。

推動資源立體開發。奉節縣青蓮鎮從林下、林中、林上空間著手,在林中套種補植黃柏和油茶,在林下間作姬松茸、冬蓀等林菌,發展林下食用菌姬松茸、黃柏等產業,構建“間伐枝丫—食用菌—菌渣—有機肥—林下產業”綠色循環產業鏈。

產學研用融合推進。酉陽縣將林下養蜂與38萬畝用材林改培結合,發揮森林資源優勢,培植蜜源樹種,規劃發展林下養蜂5萬群,建成蜂蜜直供基地20個。大足區高坪鎮發展養蜂基地23個,養殖規模5200余箱,年產量30余噸,打造“楠蜜”等林下產品品牌8個。(劉倩瑋 梅運田 侯建華)

閱讀 654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观看99水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