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走進屏南縣,層層疊疊梯田里,嫩綠的秧苗隨風搖曳;廣袤山林間,中藥材、食用菌等林下作物蓬勃生長;設施大棚內,鮮嫩的蔬菜長勢喜人。這一幅幅生機盎然的畫面,正是屏南縣踐行大食物觀交出的精彩答卷。
近年來,屏南縣深入貫徹落實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在守牢糧食安全底線的基礎上,向山地、森林、河湖等資源要效益,深挖“土”的資源、放大“特”的優勢、做足“產”的文章,全力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探索出一條具有屏南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一畝田”守牢糧倉
6月底,暑氣漸濃,正是秧苗管護的關鍵期。在長橋鎮柏源村的梯田里,農戶們正躬身勞作,熟練地為秧苗除草、施肥。
看著眼前的景象,柏源村村委會副主任蘇光華感慨道:“經過幾年開荒復墾,這片撂荒多年的梯田,已成為筑牢糧食安全的‘前沿陣地’,為鄉村發展注入了無限活力?!?/p>
屏南菜農引種新品種寶塔花菜。王志凌 攝
同樣的場景,也在屏城鄉南灣村上演。層層疊疊的稻田中,一株株秧苗在微風中舒展身姿,與遠處的青山、古厝相映成趣,構成一幅美麗的田園畫卷。
誰能想到,這片充滿生機的稻田,幾年前還是雜草叢生的撂荒地。南灣村大膽創新,通過“農戶 合作社 互聯網 文創品牌”的發展模式,不僅盤活撂荒梯田,還打造田間音樂節、農耕研學基地和攝影打卡點,讓傳統稻田煥發出文旅融合新活力。
從柏源村到南灣村,從糧食穩產到農旅融合,這一次次生動實踐的背后,是屏南縣守護糧食安全的決心與探索。
2015年至2020年,屏南縣駐創藝術家林正碌、程美信等在開展文創興村實踐時,同步進行“創意農業”試驗。他們開荒種田、生態種植,融入文創元素,吸引市民參與認領良田或購買優質大米,由此形成“購米包地”模式。
受此啟發,2021年,屏南縣委、縣政府發起“糧食安全屏南行動”1.0版,在全省率先開展“認領一畝田”活動,號召全縣142名正科級以上黨員干部帶頭認領一畝拋荒的水田種植水稻。當年,全縣共認領水田500多畝,產生了良好社會效益。
乘勢而上,2022年,屏南縣“糧食安全屏南行動”升級2.0版,通過加大種糧補助力度、規范化管理認領全流程、提高宣傳力度等,動員企業、社會組織、公眾等社會力量參與;2024年,以“大食物觀”為引領,屏南縣推出“糧食安全屏南行動”3.0版,聚焦“社會化 生態化 數字化”特色,將認領大米向認領生態蔬菜、水果、食用菌等大食物延伸,進一步提升“糧食”產業價值,推動“糧食安全”長效化。
從1.0版到3.0版,屏南縣一步一個腳印,端牢糧食安全飯碗。數據顯示,全縣累計完成水田認領9043畝,其中,6367畝為拋荒土地復墾,社會化認領比例突破三分之二。該行動還延伸出“我在屏南有壇酒”“我在屏南有棵樹”等“我在屏南有什么”系列產品,不斷激發鄉村發展新動能。
在“中國紅粬黃酒第一村”北墘村,憑借“我在寧德有畝田”活動的東風,村里整合黃酒資源,于2021年推出“認領一壇酒”活動,面向游客開展不同年份黃酒認購,并提供3年免費儲存服務,既加速黃酒產業發展,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如今,“一畝田”行動已成為屏南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持續為這片土地注入無限生機。
多元化拓展食物“版圖”
炎炎夏日,雙溪鎮韓源村猶如一幅田園畫卷。藍天中白云悠悠飄蕩,連片的菜地恰似翠綠的錦緞,在微風中擺動,向遠方延展。
“村里主要輪種花菜、玉米農作物,產品銷往溫州、廈門、杭州等地?!表n源村黨支部書記陳居團告訴記者,今年新落成的冷庫成為產業發展的“新引擎”,不僅破解蔬菜儲存保鮮難題,又促進村民增收。
作為山區縣,高山蔬菜是屏南縣農業響當當的“金名片”,該縣擁有3個蔬菜綠色食品認證、1個名特優新農產品認證,是我省最大的夏秋高山蔬菜種植基地。
為了讓高山蔬菜更“高”一籌,近年來,屏南大力實施高山蔬菜種業創新工程,與省農科院、福建農林大學等科研院校緊密合作,全力推進高山蔬菜品種更新換代。同時,加大蔬菜產業“五新”技術推廣力度,從播種、管護到采收,全方位改進耕作方式。加快蔬菜產業基地基礎設施建設,灌溉、交通等條件不斷優化,農業生產水平節節攀升。一系列務實舉措的落地見效,切實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農戶正在覆膜作業。王志凌 攝
樹立“大食物觀”,屏南縣將目光投向更為廣闊的天地,深挖山地、森林、河湖等國土資源潛力,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
農戶正在覆膜作業。王志凌 攝
在長橋鎮前里坪村,林下金線蓮種植示范基地內一片忙碌,農戶們來回穿梭,精心管護林下套種的金線蓮?!斑@次套種了35畝,年底就能迎來收獲,預計能收300公斤金線蓮干貨?!逼聊仙焦壤飳I種植合作社理事長林木金說。
嶺下鄉錐栗林里,赤松茸在林間蓬勃生長,屏南縣黑栗子錐栗專業合作社大膽探索,在錐栗林下套種110畝赤松茸,構建起“以林養菌、以菌促林”的生態循環模式,實現生態與經濟的雙贏。
林下掘金,生態富民。近年來,屏南縣充分利用豐富的林業資源,積極發展林下經濟,為群眾開辟增收致富新路徑,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目前,全縣共有從事林下經濟企業15家、新型林業經營主體40家,累計發展林下經濟面積20.73萬畝,產值4.7億元,帶動農戶1.2萬人。
菇農查看香菇長勢。施木蘭 攝
2024年,屏南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24436.35萬元,其中,蔬菜種植面積15.35萬畝(含復種)、食用菌栽培3.5億袋、水產品總產量3741噸。從傳統農田到廣袤山林、從蔬菜瓜果到菌菇水產,屏南縣正以多元優質供給,托舉起“人民群眾餐桌上的幸?!?,奏響鄉村振興的激昂樂章。
以科技賦能產業升級
屏南縣嶺下萬畝蔬菜基地
踐行“大食物觀”,科技支撐是關鍵。屏南縣不斷強化科技賦能,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著力構建大食物產業創新體系。
夏日的棠口鎮白溪門片區,無人機在稻田上空來回穿梭,將有機肥均勻播撒在田野里,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作為屏南縣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棠口鎮積極推動特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為鄉村振興聚力賦能。以推廣機械化耕作為切入點,棠口鎮采用“片區黨委 國有企業 合作社”的模式,將106畝坑塘水面改造成適宜農業機械生產的高標準農田,實現“小田”變“大田”,為糧食生產奠定堅實基礎。同時,通過鎮屬國企出資,采購水稻插秧機、智能打藥施肥無人機、水稻收割機、稻谷烘干機等現代農業機械,推動種植、管理、收割、加工等糧食種植全流程基礎能力提升。
小型旋耕機穿梭田間翻耕土地,成了生產主力軍;稻谷烘干機讓農戶徹底告別“靠天曬谷的困境”……隨著棠口鎮加大推廣農業機械使用,田野間科技賦能的圖景處處可見。
位于長橋鎮半圳村的屏南禾紀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智能控溫設備精準調控適宜菌菇生長的“恒溫小氣候”,一排排菌棒整齊排列、一朵朵龍爪菇長勢喜人,展現出科技農業的蓬勃生機。
公司負責人何偉強介紹,25℃至28℃是龍爪菇生長的最佳溫度,依托先進的溫度控制系統,龍爪菇種植打破了季節限制,實現了全年生產,讓“四季有菇”成為現實。
談及企業發展,何偉強說:“這幾年,我們持續在技術革新上下功夫,如菌棒改良、設備升級,也提升了菌菇品質與產量。今年,公司銷售額預計突破千萬元?!?/p>
長橋鎮是農業大鎮,以種植食用菌為主,食用菌種植規模占全縣總量50%以上。為推動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當地加大投入,持續加強科技賦能。通過引入智能溫控棚、愛爾蘭大棚等先進設備設施,有力推動食用菌產業朝著“專業化、標準化、規?;?、集約化”方向發展。
如今,長橋鎮年均生產食用菌約2億袋,年產值達8億多元,科技成為推動當地農業產業發展的強大引擎。
從稻田到菌棚,科技賦能的實踐正在屏南縣全域鋪開。該縣以產業創新體系建設為紐帶,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鏈升級深度融合,讓“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落到實處。
“科技是打通大食物供給鏈條的金鑰匙?!逼聊峡h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產業效能,在保障糧食安全、豐富食物供給的同時,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閩東日報記者 張瑜 通訊員 甘葉斌圖片除署名外由屏南縣委宣傳部提供)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