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市委書記 邵毅
臨安市市長 王宏
臨安市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東臨杭州,西接黃山,是太湖和錢塘江水系的源頭。全市幅員3126.8平方公里,人口52萬,轄26個鄉鎮、街道。林業用地403萬畝,占全市總面積的86%,其中有林地329萬畝。境內擁有生態環境學科齊全的萬人大學——浙江林學院,建有天目山、清涼峰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青山湖國家森林公園,是著名的“中國山核桃之鄉”和“中國竹子之鄉"。200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58.7億元,完成財政收入14.7億元,農民人均收入8011元,繼續躋身全國綜合發展百強縣(市)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行列。
自2005年啟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以來,臨安始終堅持“加強領導,強化管理,加大投入,注重建設”的創建思路,以創造良好人居環境,建設城市綠色文明,提升城市生活品質,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根本目標,大力實施城鄉綠化一體化工程,切實抓好城市防護林、市民休閑林和公園綠地建設,全面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鞏固和發展城市綠化成果,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我市森林覆蓋率為76.55%,城市綠化覆蓋率為41.2%,綠地率為37.6%,建城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2.8平方米,已初步形成以竹筍、山核桃等商品林基地為依托,百萬畝生態公益林為基礎,千余公里通道綠化為骨架,公園、廣場、河流、社區、庭院各種綠地相互交融,喬、灌、藤、花、草搭配有致,點、線、面、環協調發展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俺窃诹种?、林在城中、四季常青、人居舒適"的面貌已經呈現。我市先后榮獲“國家級生態建設示范區”、“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際示范林亞太地區森林經營杰出范例”等稱號,被譽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一顆綠色明珠。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樹立三種理念,豐富創建內涵。
在森林城市創建工作中,臨安按照建設生態型、惠民型、節約型城市森林的要求,以“增綠量、上水平、抓管理、出精品"為著力點,牢固樹立三種城市森林建設理念,努力培育地方特色,不斷豐富創建內涵。
1、樹立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的城市森林建設理念?,F代化城市不僅要有發達的產業支撐、完善的基礎設施,而且應該具備良好的園林綠化、宜居的生態環境。近年來,臨安大力實施環境立市戰略,依托山、河、湖、城的自然特色,發揮森林綠化的主體作用,加快推進城市綠化項目建設,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鍛煉、娛樂、休閑的好去處。
2、樹立科學經營、效益兼顧的城市森林建設理念。臨安積極探索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森林城市建設之路,把建設森林城市所形成的生態優勢體現到發展的各個環節。突出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文化,.努力把臨安建設成為杭州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大都市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和長三角旅游休閑度假基地。
3、樹立依法保護、建管并重的城市森林建設理念。在森林城市建設中,我們綜合運用行政手段、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管好、護好、用好森林資源。建立健
全森林資源管理機構,明確管理責任。制訂頒布《臨安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臨安市城市綠線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推進我市城市森林逐步走上依法建設、依法管理、依法保護的軌道。
二、抓住四個關鍵,提升創建水平。
三年來,我們緊緊抓住科學規劃、組織領導、責任落實、宣傳教育四個關鍵環節,進一步提升了創建水平。
1、抓科學規劃。臨安以國家森林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為基點,先后編制了《臨安市城市森林建設總體規劃》、《臨安市“十一五”林業發展總體規劃》、《臨安市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等多項規劃。按照“生態建設、生態安全、生態文明”的城市建設理念,根據“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湖相映”的自然地理條件和城市未來發展的布局,確立中心城區以“一核、三縱、五橫、六楔、十園、多點”為骨架的多層次、多功能、開放式的綠化結構體系。
2、抓組織領導。臨安市委、市政府始終把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成立由市長擔任組長,分管副書記和副市長擔任副組長,林業等部門和鄉鎮(街道)主要領導為成員的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創建的日常工作。每年定期召開專題會議,聽取創建工作匯報,及時解決
創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市人大、政協專題研究城市森林建設工作,多次對城鄉綠化一體化建設進行監督檢查。全市形成了黨委領導、人大政協監督、政府統一組織協調、各鄉鎮和有關部門密切協作的創建工作機制,確保了創建工作的有效開展。
3、抓責任落實。召開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動員大會,制訂下發《臨安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方案》等文件,對整個創建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對創建任務進行分解落實。市政府與46個責任單位簽訂了創建責任書,將各項指標內容分解到鄉鎮(街道)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為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還制訂了嚴格的考核獎懲制度,對完不成任務的責任單位,實行黃牌警告。
4、抓宣傳教育。近年來,通過層層發動、廣泛宣傳,極大地調動了群眾自覺參與城市森林建設的積極性。首先是借助媒體,輿論造勢。先后在《今日臨安》、電視臺、電臺等媒體上開辟“綠色世界”、“新三農’’等城市森林宣傳欄目:開通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專題網站,定期編發創建工作簡報,在城區主要街道懸掛大型綠化公益廣告。中央電視臺、經濟日報等媒體也多次報道臨安林業建設情況,《綠色中國》、《生態文化》等刊物還:刊發了臨安城市森林建設專輯。其次是利用載體,活動造勢。利用每年3月綠化造林宣傳月、4月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6.5” 世界環境日、“6.17”世界防治荒漠化日和“森博會’’組織大規模宣傳活動,進一步激發了廣大群眾造林綠化的熱情。再次是發揮職能,組織造勢。充分發揮市綠化委員會的職能,實行部門綠化責任制,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參與綠化美化工作。深入開展綠色學校、綠色家庭、綠色工地、綠色醫院、綠色社區等“多綠"創建活動和花園式單位、花園式住宅小區評比活動。實施“義務植樹登記卡’’制度,并在全市建立了32塊義務植樹基地。充分發揮群團組織作用,幾年來,共營造黨員林、婦女林、共青林、學生林、民兵林、老年林等各種紀念林46塊,面積5177畝。發揮領導模范帶頭作用,市領導每年都帶頭參加義務植樹勞動,在他們的帶領下,全民義務植樹活動開展得紅紅火火、有聲有色,義務植樹盡責率每年均保持在8596以上。
三、實施五大工程,推進城鄉綠化。
始終堅持以工程建設為載體;以提高公眾生活質量為最終目標,加大投入,加強管理,完善功能,提升品位。近年來,先后投入l5億元用于城鄉綠化工程建設,著力改善生態環境。
1、大力實施生態公益林保護工程。按照林業分類經營的總體要求,對全市403萬畝林業用地進行了區劃界定,規劃生態公益林l84萬畝,其中實施省、杭州市財政補助重點生態公益林118萬畝。在重點生態公益林界定區內全面開展了封山育林、人工造林(補植)及退耕還林工作,落實了封育管護措施。
2、大力實施城鄉綠化一體化工程。按照“森林進城、園林下鄉、城鄉一體、整體綠化"的發展思路,開展了生態市和新農村建設規劃,實施了創建百家花園式單位、百家園林綠化村和百家林業生態經濟雙贏村活動。全市有5個鄉鎮被評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70個村被授予“綠化示范村”、“園林綠化村”和“林業生態經濟雙贏村”,鄉村綠化面積逐年擴大,年增加60萬平方米以上。
3、大力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通過加強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建設,野生動植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目前,全市野生動物有7大類,2315種,其中梅花鹿、云豹、金錢豹、黑麂、自頸長尾雉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5種。野生植物有3000余種,列為國家級保護植物的有35種,特別是夏蠟梅和“活化石"野生銀杏,屬珍稀植物。天目山保護區還先后成為國際“人與生物圈”網絡成員單位、全國首批示范保護區和全省首批生態道德教育基地。
4、大力實施城區綠化美化工程。對城市建設工程均按照法規規定的綠化用地面積辦理綠化配套手續,確保建設項目與環境配套綠化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在市區20多條主要街道調整補植大規格行道樹,引種香樟、銀杏、桂花、杜英、馬褂木等鄉土樹種10萬余株。新建了東入城口、環西綠島等60余個有代表性的綠點工程,提升了綠化檔次。建成總投資5000萬元、占地面積150余畝的人民廣場,綠地率達50%。將城區的玲瓏山、功臣山、太廟山開辟為市民休閑公園。同時,調動各街道辦事處和社會各界的力量,廣籌資金,加大學校、廠礦、社區和單位綠化的力度。浙江林學院新校區占地面積2300余畝,其中綠地面積1330余畝,已建成木蘭園、薔薇園、槭樹園、翠竹園、桂花園等ll個植物園,引種植物ll00余種,其中國家級珍稀保護植物60余種。
5、大力實施興林富民工程。全市竹林面積發展到98.7萬畝,山核桃面積發展N40萬畝,2006年分別年產21萬噸和8200噸,產值共達9.6億元。全市已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東部以“三竹”為主、西部以山核桃為主的區域支柱產業格局。建成有一定規模的林產品加工企業776家,其中省級林業龍頭企業8家;建成各類森林旅游景點l9處,發展“農家樂"旅游特色村41個,2006年全市共接待游客350萬人次,帶動了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林業產業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為農民增收和林業增效作出了重要貢獻。2006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50%來自于林業。
我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雖然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我們也清醒看到,這只是一個階段性的成果。城市綠化工作與現代化城市的發展要求相比,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期望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今后,我們將圍繞市十二次黨代會提出的“融入大都市,創新大發展,著力構建杭州西郊現代化生態市”的戰略目標,以惠民富民、提升品質為新的要求、新的目標,更加注重城鄉統籌,強化長效管理,并不斷深化創建工作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理念,推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上新臺階、上新水平、上新檔次,努力實現由綠色臨安向富裕臨安、品質臨安的發展,為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社會與生態共同進步,為構建杭州西郊現代化生態市,推進大杭州生活品質之城的建設而不懈努力。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