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網
當前位置:關注森林 > 論壇內容 > 內容 > 正文 站內導航
[]

山西祁縣:把山當田耕 把樹當菜種

媒體:經濟日報  作者:劉存瑞 劉學斌楚麗青
專業號:林業新聞處 2010/11/3 16:22:07
 

看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把山當田耕,把樹當菜種成為近年來山西省祁縣廣大農民的自覺行為。今年春季,全縣新造林4.41萬畝,植樹200余萬株,成活率高達95%以上。

  縣委書記段燕翔告訴記者: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激發了群眾植樹造林的積極性,推動了全縣林業的飛速發展,取得了興林富民、生態良好的明顯成效。

  祁縣從上世紀80年代初就曾獲得國家平原綠化先進縣的稱號。但是90年代土地承包到戶后,由于當時集體新造林權責不明,管護不到位,形成了年年植樹不見樹的惡性循環。在此情況下,祁縣蒲桑村率先將集體的農田道路和農田渠道承包給農民植樹,采取誰栽誰有,合理負擔,收益歸己的承包辦法。經過近10年的努力,到1998年該村新增樹木4萬余株。他們的做法被祁縣縣委、縣政府概括為蒲桑經驗,并連年在全縣推廣。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開以后,祁縣針對本地實際,采取了均山到戶、聯戶承包、均股、均利四種模式:一是均山到戶,對山區人少地多的地方將集體所有的林地、宜林地、林木、荒坡等平均分配到人,以戶承包;二是聯戶承包,對人多地少,不宜將山坡劃分到戶的村,采取聯戶承包方式;三是均股到戶,以現有在冊人口為依據,根據確定的股數和人數平均折股到戶;四是均利,針對山區一些自然村人口老化,無力管理治理的情況模式,村集體將林地承包或拍賣出去,分配給農戶。這些模式,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種者有其林的跨越。祁縣縣長李丁夫說:祁縣的林改,為農民開辟了一個永不枯竭的綠色銀行。

  來遠鎮在林改中,把1500畝河灘地全部分到農戶。農民把灘當地耕,把樹當菜種,僅今春植樹就達21萬株,人均植樹達到70株,創下了該縣山區農民造林史上的奇跡。 

  古縣鎮神堂頭村民席青山,在2008年用林權證抵押貸款300余萬元,上馬玫瑰深加工項目,生產玫瑰精油、玫瑰茶、玫瑰醬,并以公司+農戶的模式發展玫瑰種植面積2300畝,成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號稱三晉苗木第一村的塔寺村,建了3000多畝苗木基地,年銷售苗木1300余萬株,銷售額2000多萬元,僅此一項農民人均年增收1130元。

  在近一年多時間里,全縣投入資金4300多萬元,治理綠化荒山1.35萬畝,在平川植樹286萬株,是前三年植樹的總和。

(《經濟日報2010101512版專版
閱讀 646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观看99水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