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走進群山環抱的本溪滿族自治縣東營坊鄉南營坊村,仿佛走進了天然大氧吧,令人神清氣爽;看到林農家里和諧而又富裕的生活,更讓人心曠神怡:全村521戶人家,人均林地33.5畝,家家都有搖錢樹,百萬元戶12家,千萬元戶3家,億元以上戶1家。
2005年初,本溪滿族自治縣在全省率先開展了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將集體林產權落實到千家萬戶,做到明晰所有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還權、還利、還林于民。明晰了山林權屬,讓農民有了生產資料,生產熱情全面迸發。20萬林農把林地當耕地一樣精耕細作,山上種樹,林下發展特色經濟,拉長林業產業鏈,走出一條長、中、短相結合“林興民富”的發展之路。
5年來,全縣5.1萬戶林農累計植樹造林55萬畝,其中非公有制造林占80%以上,是改革前10年造林面積的總和。各類產業基地累計達到90多萬畝,林業經濟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2009年,農民人均涉林收入達到4560元,比改革前提高了五倍,出現了一批百萬元戶村,全縣僅林下參一項儲藏價值量人均已超過15萬元。林權到戶后,林農的資源保護意識明顯增強,自發上山護林防火和制止亂砍濫伐、盜伐林木現象明顯減少,全縣林業案件發案率下降了61%,連續五年無森林火災、無重大毀林案件發生。
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已發展林下中藥材32萬畝,綠色無公害山野菜10萬畝,果材兼用林95.3萬畝。并已建成國家級森林公園一處,省級森林公園三處,森林旅游總面積20多萬畝。僅關門山森林公園每年接待游客就達20多萬人次,年收入超千萬元。從“砍樹”到“看樹”反映了本溪縣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管理分散,辦事難;束縛太多,放活經營難;經營分散,闖市場難;技術缺乏,搞經營難;資金短缺,大發展難。面對林改過程中出現的新“五難”,縣委、縣政府將發展林下經濟上升為黨委、政府服務“三農”的中心工作,建立了縣、鄉、村三級書記抓林改促林下經濟發展的工作機制。全縣3941名機關干部與2.5萬農戶結成對子,多渠道籌集資金5億多元,投入多種經營。為解決農民技術缺乏難題,全縣成立林業合作經濟組織120個、專業協會44個。
為了拉長林業產業鏈條,提高林產品附加值,縣里堅持用工業化理念謀劃林業產業發展,初步形成了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林業產業化發展格局,已培育吸引中藥材、干鮮果品、山野菜和木材深加工企業30余家,帶動上萬農戶,年增效益1.2億元,形成了林藥產業、林菜產業、林果產業、林業旅游產業和林工產業等5大林業經濟發展重點。
(《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