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網
當前位置:關注森林 > 論壇內容 > 內容 > 正文 站內導航
[]

【論壇特稿】建設國家森林城市 打造宜居生態廣州

媒體:原創  作者:宣傳辦
專業號:媛媛 2010/4/21 12:43:10
 

中共廣州市委副書記、市長 張廣寧

 

廣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以“青山半入城,六脈皆通?!?、“四季花城”的自然稟賦而成為北回歸線上一顆綠色明珠。改革開放30年來,廣州堅持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環境建設,近年更是把林業當作建設生態城市的基石,著力發展城市林業,森林總量持續增加,森林布局日趨合理,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效益日益凸現。目前,廣州已基本形成以中心區城市公園、綠化廣場、居住綠化、立體綠化等為“內圈”,以白云山、萬畝果園及近郊森林公園、防護林為“中圈”,以遠郊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區為“外圈”的城鄉一體大綠化系統。全市林木綠化率達到44.4%,森林覆蓋率達到38.2%,建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6.79%,建城區綠地率達到33.5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2.62平方米。繼獲得“國際花園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稱號之后,又實現了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目標,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一、確立“森林圍城、森林進城”森林城市發展戰略

改革開放以來,廣州對林業發展及森林建設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探索深化的過程,先后實現了三次戰略升級轉型。第一次是實現生產型林業向綠化型林業的轉型。從1985年開始,把林業從傳統的以砍樹為主轉變為以造林種果為主,取得了“四年消滅荒山、八年綠化廣州”的成就。第二次是實現單一的山上種樹向森林分類經營轉型。從1993年開始,重點對林分進行改造,按照培育商品林和生態公益林的不同目的實行不同的經營方式和管理模式。第三次是實現城郊型林業向城市型現代林業轉型。從2003年開始,根據建設生態城市的總體目標,全力實施“森林圍城,森林進城”和城鄉綠化一體化戰略,讓林業融入城市,為城市服務。以“青山綠地”工程為切入點,大規模推進城市森林建設,逐步構筑起以森林為主體的城市生態系統,不斷增加城市環境容量,逐步改善環境質量。

二、創樹“林帶+林區+園林”的森林城市規劃理念

近年來我們編制了《廣州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廣州市城市林業發展概念規劃》、《廣州市林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廣州市林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等15個規劃,提出了具有鮮明廣州特色的“林帶 林區 園林”的城市森林建設新模式。形成“一城(中心城區)、三地(山丘地、低丘地、砂田地)、五極(位于市域四周的五個區和縣級市)、七帶(生態緩沖帶、保護帶、污染控制帶、濕地恢復帶、城區隔離帶、水體凈化帶、沿海生態屏障帶)、多點(17個中心鎮及部分村莊)”的森林總體布局,重點構建“三林(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林、風景游憩林、產業原料林)、三園(郊野公園、綠色田園、生態果園)、三網(河流林網、農田林網、海防林網)、三綠(城區公園綠化、社區綠化、路網綠化)”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在先進的理念和規劃指導下,我市林業迅速下山、上路、進城、入村、拓海,基本形成了“山上山下統籌、農村城市并舉、平原沿海兼顧”的現代林業發展新格局。

三、實施“項目林業+大工程帶動”的森林建設舉措

在推進城市林業發展過程中,我們主動適應新時期林業建設的規律、特點和公共財政的新要求,引進了“項目林業”概念,將林業建設內容整合成一個個服務城市發展要求的具體工程項目,以大項目的實施帶動城市林業大發展。近年來,我市圍繞“青山綠地”工程,大力實施道路林帶、綠化隔離帶、工業防護林、農田林網、森林公園、森林片區、城市公園等重點工程建設,取得了顯著效果?!扒嗌骄G地”工程一期建成綠地131平方公里,建設了16條城市主干道林帶、13個近郊森林片區、119個森林景觀節點,整治復綠640個采石(泥)場,新建和改造33個綠化廣場、55個城市公園、121條道路(河涌)綠化帶,立體綠化105座立交橋、人行天橋?!扒嗌骄G地”工程二期正在大力建設環城森林、沿海防護林、新農村綠色家園和花卉苗木產業等項目。

四、建立“政府+企業+個人”的森林建設投入機制

我市從2003年開始的“青山綠地、碧水藍天”工程,一期建設投資達180多億元,正在推進的二期建設投資達200多億元。近5年來,我市財政對林業的投入年均增長22.48%。為保證城市林業快速發展所需的資金投入,我們探索建立起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投入為輔的林業建設投入機制。首先,對投入的財政資金,實行市和區(縣級市)兩級政府分擔,并納入年度預算,確保主渠道資金逐年落實。其次,打破部門、區域和所有制的限制,實行社會化籌集建設資金。近年由企業及個人建設的苗木基地達7000多畝,儲備苗木155萬株,投資1億多元;由機關、企業、團體和群眾組織建立的各類紀念樹、紀念林達4.7萬畝,投資7億多元;由企業投入多個森林景區景點建設,資金達4億多元。

五、追求“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雙重效益

一方面,我們堅持產業發展服從和服務于生態建設,大力促進產業生態化。高標準建設的廣州科學城、天河軟件園等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是產業生態化的典型代表。同時,以市區產業“退二進三”為契機,對新、老產業園區進行生態化建設、改造,努力打造環境優美、節能環保的生態型產業園區。另一方面,我們注重大力發展森林旅游、經濟果林等森林相關產業,促進森林生態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努力實現生態產業化。以森林生態資源為依托規劃建立了50個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依靠森林資源優勢培育了“流溪香雪”、“石門紅葉”和“白水仙瀑”等知名旅游品牌,打造了一批精品森林生態旅游線路。2007年全市森林生態旅游人數達3100萬人次,旅游門票收入達3億多元,并帶動綠色村莊、農家樂快速發展。通過集約培育速生豐產林,因地制宜種植荔枝、龍眼、橄欖等經濟林,發展綠化苗木等途徑,提高商品林地和近郊農村四旁地的經濟效益。同時,逐步加大對生態公益林經濟補償的力度,現補償費標準達到每畝每年30元,并將定期提升。通過上述措施,實現了產業與生態互相促進、互利雙贏的良性的循環。

六、創造“出門500米見綠 綠色家園”的良好生活環境

在森林城市建設過程中,我們堅持建設為了群眾、依靠群眾,建設成果讓群眾分享的原則,切實使城鄉群眾普遍受惠。在全面實施大項目森林建設基礎上,著力推進最貼近百姓日常生活的在家門口的森林綠化工程。一是在市區實施“出門500米見綠”工程。重點推進社區公園、小游園和綠化廣場建設;開展大規模群落式道路林帶升級改造;實施珠江兩岸、河涌整治綠化,提供市民休閑漫步的去處;大力推行建筑立體綠化和花園式單位、園林式單位創建工作。二是在農村開展“創綠色家園、建富裕新村”工作。按照“山青水秀、花果飄香”的要求制定新農村綠色家園建設規劃,“十一五”期間完成400個行政村“一園、一帶、一網”綠化建設,完成700片鄉村風水林的恢復與升級改造,使村內居民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以上,人均公共綠地達到10平方米以上,逐步實現“村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建設目標。

七、邁向宜居城市“首善之區”的新目標

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使廣州的生態建設水平上了新臺階,我們要站在新的起點上,繼續努力。今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同志提出,廣州要堅持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城市化發展路子,努力成為全省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和建設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區”。建設“首善之區”,廣州的責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光榮。面向新的目標,我們將以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魄力,不斷推進城市林業和生態文明建設。

一是堅持科學發展,環境優先。把森林城市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學謀劃城市發展,絕不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發展。要讓森林城市建設成為利國利民、增進福祉的千秋偉業,代代傳承,永不斷續。

二是進一步完善城市森林發展的激勵和保護機制。加強生態產業化的研究指導,加大對發展森林旅游和發展經濟林果支持的力度;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逐步提升生態資源的經濟價值;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確保財政對森林城市建設的投入。

三是加快完成林業生態功能區規劃。結合城市主體功能區規劃,從統籌珠三角城市群生態保護建設的高度出發,加快完成林業生態功能區規劃,嚴格劃定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和適度開發區,進一步優化林業生態布局,提升城市生態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是加速實現城市綠化覆蓋率55%的目標。以發達國家和先進城市為標桿,以“綠色亞運”建設為動力,進一步實施“森林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宜居城市增綠行動計劃”和“花園城市建設行動綱要”,力爭用三年時間把廣州城市綠化覆蓋率提高到55%,全面提升城市環境的綠化、美化、生態化和藝術化水平,為建設“首善之區”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閱讀 407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观看99水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