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網
當前位置:關注森林 > 論壇內容 > 內容 > 正文 站內導航
[]

山綠了 心定了 人富了——陜西林業十年發展紀實

媒體:人民日報  作者:杜峻曉
專業號:林業新聞處 2010/11/3 15:25:22
 

10年前,有專家擔心,何時才能阻遏陜西森林面積減少的步伐。

  10年后,陜西森林面積由1999年的9552萬畝增至1.28億畝;森林覆蓋率由30.92%提高到41.42%;木材活立木蓄積量達4.24億立方米,增加了6300萬立方米。曾經的黃土高原盡披綠裝,從陜西入黃河的泥沙平均每年減少1.8億噸,沙塵天氣從以前的年均66天減少到年均24天左右。

  對比2000年和2009年的《陜西衛星遙感影像圖》,仿佛兩幅水彩畫:前者綠色由南至北,漸行漸淡,到陜北地界戛然而止;后者綠色濃墨重彩,順勢向北推進,筆鋒所觸之處,綠色代替了黃色。

  這一,意味著陜西綠色版圖向北推進了400多公里;這一,濃縮著陜西干部群眾和林業戰線職工為建設綠色陜西和生態陜西付出的辛勤努力。

退耕還林黃變綠

  10年來,陜西實施了退耕還林、重點區域綠化、三北防護林建設等多項林業重點工程,特別是在全國率先實施的退耕還林工程成效尤為顯著,創造了3全國第一10年間,陜西省累計完成退耕還林3500多萬畝,兌現退耕還林補助資金175億元,退耕還林面積、投資規模均居全國第一;吳起縣退耕還林累計達到237萬畝,人均近19畝,成為全國退耕還林第一縣;延安市退耕還林工程完成882.16萬畝,成為全國退耕還林第一市。

  1999年,革命圣地延安率先在陜西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綠色革命。此時的延安,已經成為黃河中游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舉目望去,找不到一塊成片的林地,生態環境惡劣。退耕還林政策實施后,延安遵循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先退、人均達到2.5畝基本農田的先退、致富產業形成規模效益的地方先退的三先退原則,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梁峁溝坡洼統一規劃,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將造林和種草結合、人工營造和天然封育結合,不斷提高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程度和水土保持能力。199910月,延安決定封山禁牧,倡導牲畜舍飼圈養。

  10年的艱苦努力,讓延安山川大地發生了由黃到綠的歷史性巨變。2008年,國家林業局對1999年至2003年第一周期政策補助到期的退耕還林面積進行階段性驗收,共抽查83.83萬畝,林木合格率和保存率均達99.9%,其中4個縣達到100%。延安創造了退耕還林的歷史奇跡,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退耕還林第一市。截至2009年底,延安市累計完成國家計劃內退耕還林面積889.36萬畝,占陜西省的27%。10年間,延安市有林地面積增加9%,林草覆蓋率提高15%,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程度達到45.5%。

  在綠色較多的陜南,退耕還林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推進。安康市累計完成退耕還林工程430.4萬畝,森林覆蓋率由退耕還林工程啟動前的39.2%提高到現在的55.4%,凈增16.2個百分點。退耕還林不僅成為安康秦巴山恢復生態平衡的主體工程,也成為該區造林綠化事業的領軍工程。

  這一場從南到北、歷時10年的退耕還林工程,使陜西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更多綠色覆蓋三秦大地。

讓綠色走進人群

  陜西省委書記趙樂際多次提出,林業部門必須解決人們身邊缺林少綠的問題,讓綠色走進人群,讓人們充分享受綠色。

  陜西林業部門按照這一指導思想,科學規劃、突出重點、板塊推進,組織實施了八大重點區域綠化工程,在繼續推進遠山、高山造林綠化的同時,加大村鎮、道路、河流、旅游景點等人口密集區域的綠化力度。

  橫貫漢中、安康兩市的漢江,是陜西最大的河流。4年來,安康市共投入1億元開展瀛湖庫區周邊山體綠化,完成人工造林6萬畝,封山育林10萬畝。漢中市啟動漢江兩岸綠化兩年來,完成漢江綠化投資約6000萬元,其中河流兩側綠化完成6699畝,漢江漢中城區段一江兩岸綠化32萬平方米。

  渭河是黃河最大的一級支流,流經陜西5市(區)21個縣(市、區)。陜西省計劃通過實施渭河近堤綠化林帶工程,建設寶雞峽至潼關入黃口堤防背水側防護林帶579公里,綠化面積為3.4萬多畝。通過近兩年的努力,渭河流經的城市段變成城市公園,城鄉結合部成為城市氧吧源,綠化農防段變成生態景觀園。實施最早的咸陽市,在渭河城市段兩岸栽植長10余公里、寬約百米的綠化景觀林帶,栽植各類綠化樹木8萬余株,草坪46萬平方米,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生態景觀。咸陽市城鄉結合段共綠化河堤內外側1000多畝,武功至興平段的農防林帶,集護堤、生態、經濟、旅游、觀光為一體,昔日荒無人煙、雜草叢生、水土流失嚴重的渭河沙灘成為綠色長廊。

  人走樹下、車行林中,人多的地方林多起來、樓高的地方樹長起來、缺水的地方先綠起來。在榮獲全國綠化模范城市稱號的寶雞,森林已經成為城市名片,綠色已經成為城市符號。寶雞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0%,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3.3%,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4.05平方米,形成城鎮森林綠地建點、道路水系林網連片、百公里川原綠蔭成帶、周邊環山景觀擴面的森林網絡體系。

讓林業造福百姓

  陜西省代省長趙正永認為,要通過林業產業的發展,讓百姓得實惠,增加農民收入。如果沒有林業產業的發展,群眾興林愛林的積極性就難以持續調動起來,發展林業就失去了原動力。

  10年來,陜西林業產業發展步伐逐年加快,干雜果經濟林、森林旅游、苗木花卉、速生豐產林成為陜西農民增收的四大支柱型林業產業。截至目前,陜西省干雜果經濟林已達2316萬畝,年產量達200多萬噸,產值60多億元。在相當一部分山區縣,林業產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

  韓城市把大紅袍花椒作為造福農民的主導產業,大踏步邁上規?;?、產業化、標準化的路子,使花椒成為農民的搖錢樹、農村生態改善的主力軍。韓城市建成百里大紅袍花椒生產基地。2009年全市花椒總產量達2000萬公斤,約占全國花椒總產量的1/6;花椒總收入達4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0%;農民人均花椒收入達1500元,椒區人均花椒收入達2500元。韓城成為全國60多個產椒縣市中規模最大、產量最高、效益最好的花椒生產基地縣(市)。

  黃龍縣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優質核桃產業開發。2009年全縣核桃面積達到18萬畝,核桃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0%以上。黃龍縣致力于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推廣,先后引進國內外優良核桃品種43個,最終篩選出最適合渭北地區的主栽品種5個。在首屆楊凌農業博覽會上,黃龍核桃產品獲得后稷金像獎,在陜西省林產品品評會上被評為全省第一,2004年通過國家有機食品認證。

  位于陜北的清澗縣大力發展紅棗產業,全縣發展到68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24%,產量15.5萬噸,原棗產值3.9億元,棗農人均紅棗收入2000元,紅棗總收入占農業總產值的44.91%,占農業人口總收入的53%。近年來,清澗縣先后榮獲中國紅棗之鄉、中國優質紅棗基地重點縣等稱號。

讓林改農民更愛林

  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給陜西林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變化。

  陜西全省集體林1.3億畝,占林地總面積的70%。20077月,陜西省在10個市各選1縣,啟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到2008年底,10個試點縣已勘界確權,分林到戶,并為陜西省探索出了一條生態保護型林改路子。2009年,陜西省集體林權改革工作全面啟動,計劃3年內完成主體改革任務。

  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穩步推進林改工作。寧陜縣委書記陳倫寶說在實際工作中總結了五要五不要:要一舉成功,不要返工重來;要群眾作主,不要干部說了算;要分類指導,不要搞一刀切;要陽光林改,不要搞暗箱操作;要調處糾紛,不要拖延積累矛盾。    

  集體林權制度工作的主體是群眾,參與者是群眾,受益者也是群眾,白水縣始終把尊重群眾的意愿放在第一位。林改開始后,該縣逐村逐組召開群眾會議,讓群眾公平自愿參與。村上的林改小組,由群眾自己推選組成人員并直接參與方案制定、外業勘界、矛盾調節、過程監督等關鍵環節。對于縣鄉下派的工作人員,明確要求他們只負責技術指導和動員組織工作,不得干預過程、不能拍板決策、不許強迫群眾,真正把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交到群眾手中。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使農民真正成了山林主人,造林、營林、護林積極性空前高漲。不少群眾感慨地說,以前靠山吃山不養山,現在山成了自己的,只有多養山才能靠上山、吃上山。林改后,陜西群眾在山上敢于投入、舍得投入,學好科技、管好山林、發家致富蔚然成風。太白縣黃柏塬鄉黃柏塬村張智斌說:我承包集體山林1000多畝,依托林地養了200箱土蜂、800只土雞,栽了4000余株雜果,還建了個2000多平方米的細鱗鮭養殖場,一年下來收入就有6萬多元。” 

 (《人民日報》20101015 01 版)

閱讀 560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观看99水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