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網
當前位置:關注森林 > 論壇內容 > 內容 > 正文 站內導航
[]

第一屆會刊18【專家觀點】林網化與水網化 文檔

媒體:原創  作者:宣傳辦
專業號:媛媛 2010/5/6 22:44:04
 

林網化與水網化

——中國城市森林建設埋念

彭鎮華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鎮規模不斷擴大,隨之而來的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由干城市環境建設投資大,發展非常迅速,任何設計的失誤都會給國家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從我國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現狀來看,城市綠地建設過程中原有的技術儲備還遠不能滿足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需要,如植物材料,配置模式選擇等方面還存在很大的片面性,特別是對干不同植物種類與人體健康的關系還知之甚少。因此,城市綠化建設必須以現代林業理論為指導,從過去注重視覺效果轉移到注重人的身心健康方面,從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三者最佳結合部來考慮,通過林網化與水網化建設,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林業。本文在綜合分析國內外城市森林發展模式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國情和城市特點,對中國城市森林林網化與水網化的建設理念進行了探討。

1、城 市 森 林 建 設 的 緊 迫 性 和 重要 性

城市作為人口主要集中居住的地區,其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己經受到普遍關注。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健康、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城市是全球人類的共同理想。森林具有多種生態功能,發揮森林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方面的重要作用己經成為現代都市的主體之一。近年來,我國在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環境質量特別是綠化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但城市森林資源總量明顯不足,以上海為例,2001年全市森林的覆蓋率僅為9.4%,為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一,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且結構布局不盡合理。通過建設城市森林來改善城市環境,維持和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促進城市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現代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標志,城市森林建設己經成為城市建設的基礎設施之一,意義十分重大。

2.中國城市森林建設的核心理念一一林網化與水網化

2.1林網化與水網化概念

林網化與水網化是林木結合的一種城市森林環境建設理念。具體而言就是基于城市特點,全面整合林地、林網、散生木等多種模式,有效增加城市林木數量,恢復城市水體,改善水質,使森林與各種級別的河流,溝渠、塘壩、水庫等連為一體,建立以核心林地為森林生態基地,以貫通性主干森林廊道為生態連接,以各種林帶,林網為生態脈絡,實現在整體上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城市活力的林水一體化城市森林生態系統。

林網化和水網化的城市森林建設理念,就是要在城市范圍內建立起一個能夠最大限度地改善城市環境的森林生態網絡體系。林網化和水網化是密不可分的統一體,具有林水相依,林水相連、依水建林、以林涵水的特點。同時要明確:

* 林網化不是林帶化,而是指通過林帶把以林木為主的各類綠地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的森林網絡,以達到林陰氣爽,鳥語花香;

* 水網化也不僅僅是指河流水系沿線的防護林建設,而且還包括連接、疏浚城市范圍內的各種水體,以利于水體之間的連接、進水排水的通暢和水質的改善,以達到清水長流,魚躍草茂。對于河流較少的北方城市,水網化建設是要盡可能保護利用好現有的河道、洼地等濕地,增加水體面積。

林網化與水網化建設將在三個層次上進行具體實施:以各種核心林地為主的生態核心區建設;林水結合的貫通性主干森林廊道建設 各種立地類型的林帶、林網建設。這里有兩個主要的概念:

(1)核心林地 是指城市地域范圍內以林木為主體,達到一定面積并具有森林環境的林地。這種面積上的界限在城市建成區和郊區是不同的,要根據城市的大小,城市環境的影響程度等因素決定。核心林地還可以根據面積和功能差異進一步劃分成不同的類型和級別。

(2)貫通性主干森林廊道:是指以林木為主體,達到一定寬度并具有主體廊道功能的連接各個核心林地的森林廊道。它在城市森林中發揮重要的連接和通道作用,可以根據主要功能不同劃分為生物廊道、通風廊道、隔離廊道等。

2.2林網化與水網化提出的背景

國外城市森林的建設思想引入我國以后,為我國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提供了一個可以借鑒的模式。從我國城市生態環境現狀和城市周邊自然環境特點來看,選擇建設完善的城市森林體系來改善城市環境、保證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適合中國城市特點的道路。我國的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態環境的本底建設,是基礎和前提,也是我國最為薄弱的環節。我們針對中國城市生態環境和上海市的實際情況,提出林網化與水網化的建設理念,主要有以下背景:

2.2.1森林與水的關系密切,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兩條主線

在自然生態系統中,森林與水是不可分的整體,森林因為有水而郁郁蔥蔥,水因為有森林而清水長流,他們共同構成了森林環境,為各種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地。同時,森林與水在改善城市環境方面也發揮著最主要的作用。城鎮里的灰塵污染是影響城鎮空氣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北京的灰塵污染嚴重是眾所周知的,近年來人們非常關注北京的沙塵暴危害,但絕不能忽視北京市本身的揚塵問題。據統計,北京風沙沙塵來源本地的占85%,來源于西北沙漠和黃土高原的僅占15%。北京的鋼筋水泥建筑多,同時又是一個建筑大工地,僅僅靠環衛部門的清掃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要有吸塵“器官”——森林。城鎮里的灰塵在沒有森林、沒有水的情況下,它是反復的揚塵,風一刮,灰塵從這一處搬到另一處,又從另一處再搬到這一處。如果說灰塵落到水里,那是一次性的,它再不會往別的地方刮。同樣落到森林里頭,它也對灰塵有巨大的阻礙和吸附作用,也很少會產生二次揚塵。如果說是刮到馬路上、廣場水泥地面、建筑物上,還可以被風再刮起來。對于一個城市來說,森林是"城市之肺",而河流、湖泊等各種濕地則是"城市之腎",城市因為有了森林和流動的水體而風景優美,空氣清新,景色宜人。因此,林水結合有利于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2.2.2中國古代風水理論和山水園林建設思想

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在選擇居住場所、城鎮規劃、園林設計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包括 "天人合一"的思想、一些風水觀和強調山水結合的設計理念等等,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注重森林和水的合理利用,強調的是“師法自然”,這些精華思想和做法都應該很好的繼承。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數量不斷增多,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周圍的森林遭到了嚴重的破環,城市范圍內各種水面不斷減少,流動的水體也大多變成死水,成為城市環境的負擔。古郡西安曾是濕地資源十分豐富的地區之一。漢唐時期的上林苑、太液池、昆明池、曲江池、高池、美陡湖,都是依托渭河水系興建的濕地生態系統,面積達47萬余畝,是古都西安社會經濟繁榮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但是由于大自然的變遷和人為的活動,西安的濕地逐步消失,曾為西安人為之驕傲的"八水繞長安"、"悠然見南山"的自然美景己不復存在。自然環境的嚴重破壞,使西安的氣溫逐年上升,尤其今年夏天出現了50年未遇的高溫天氣。環境問題制約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己成為西部大開發,西安大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據統計,上海市的水面在過去20年的城市發展過程中減少了30%,水網的連通度也大大降低,淤堵現象嚴重,水域的調蓄能力調低一半以上。改變這種狀況的根本途徑就是恢復和重建城市的森林和水體。

2.2.3國外城市與中國城市森林水系本底的差異

在我國,許多城市處在長久開發的平原區和丘陵區,城市建筑密度大,周圍的森林資源受到長期的破壞,變得支離破碎,而且人工林的比重很大,這種狀況與歐美等國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國外的許多城市周圍往往都是大面積的森林,而且是天然林或近自然狀態的人工林,具有非常好的周邊森林作為城市的環境本底。因此,我國城市森林現階段建設的重點是包括城市核心區在內的森林本底建設,是把彼此分割的死水再活化起來。而目前城市綠化中過分注重視覺效果,忽視了我國城市森林本底的差異。就象我們在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的時候不會考慮糧食的質量和服裝的款式一樣,城市生態環境的重點是要解決大氣污染、熱島效應、噪聲等環境問題,而后才是美化、香化、彩化等高層次的視覺效應問題。同時,城市森林建設工程中的生態美和視覺美本身并不矛盾,是一個統一體。

2.2.4中國城市周圍土地資源特點與人口狀況

我們的城市人口壓力大,郊區龐大的農業人口對土地的依賴性強。許多城市幾乎周圍沒有保存完好的成片天然林,基本上都是大面積的農田和分布相對集中的村鎮,不僅改善城區生態環境的能力差,而且本身也存在農藥、化肥對土壤的污染及水污染問題,也需要環境改善。因此在現階段我們可以用于城市森林建設的土地有限,也不可能把農民賴以生存的大面積農田變成森林,這就要求我們搞城市森林建設不能完全照搬外國的經驗,不能僅僅依靠建設幾塊有限的大面積林地和環城林帶,更不能把有限的土地都做成只注重視覺效果而忽視生態效益的園林模式,這就要求我們要利用較少的土地獲得較高的生態效益,走林網化與水網化結合的現代城市森林建設之路。

2.2.5中國城市的生態環境現狀和環境發展需求

無論是北京、上海、西安等大城市,還是一些中小型的城市,在現實的城市發過程中展都面臨著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問題,其中城市森林數量少、水環境惡化的問題尤為突出。因此,城市森林建設必須緊緊圍繞森林和水這兩個主要問題人手。以上海市為例,城市森林建設的核心是要改善上海市的生態環境,其中大氣污染、熱島效應、水體污染等問題最為迫切,城市的潛在發展趨勢和格局對環境要求更高。過去,上海的環境能夠維持在一種相對穩定的水平,一是得益于靠海,有海陸風的影響;二是降水量很大。這兩個優勢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環境容量己經基本飽和,河水只有黃浦江是3級,浦東的水都是5級。因此,上海市的城市森林規劃不能被國外的發展模式、景觀生態學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理論等束縛,要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結合上海市的具體需要和環境背景,把盡快發揮城市森林的作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放在首位,就是要林水結合,實現城市范圍內的林網化與水網化。

2.3林網化與水網化建設理念提出的依據

城市區域內的森林和水體對城市生態環境有著重要影響,是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中兩個主要環節,而城市森林作為一個生態系統,森林和水系是一個整體。我們提出城市是林網化與水網化建設理念,是有充足的實踐依據和理論基礎的,具體包括:

2.3.1符合中國國情,切合城市市情

目前,城市森林的發展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發揮森林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方面的作用己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對于城市森林的建設模式,城市周圍大面積森林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很多國家的城市都是處在樹林之中或城市周圍保留很多大面積的森林板塊,所以提出城市要有"綠肺" 也就是大面積的森林板塊。我國城市周圍的環境本底狀況完全不同于國外城市,保留的天然植被特別是森林的面積十分有限。因此,依靠城市周圍零星保存下來的有限的森林是無法滿足城市生態環境建設需要的,而且這些林分多為次生林,生態效益也相對有限。我國的許多城市都有河流或湖泊等水體經過,水網比較發達,地勢又相對平坦。除了利用現有的地形條件保護和建設一定面積的核心林地以外,更主要的是通過加強水系的防護林體系建設增加城市森林面積。采取加強包括農田林網在內的城市森林建設模式,是快速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包括郊區農業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

2.3.2國家政策支持,農民易于接受

根據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定,“國家保護耕地,嚴格控制耕地轉為非耕地”,"禁止占用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因此把城市周圍大面積的農田轉變成林業建設用地不符合國家政策法規的要求。農田林網化只是部分改變土地的使用方式,有利于改善農業生產環境,特別是對于凈化土壤、水體的

農藥、化肥和重金屬等污染具有重要意義,屬于農業生態

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從國家的政策法規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定:國家鼓勵土地整理,縣、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提高耕地質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因此,這種做法符合國家政策。通過加強農田林網建設,在小尺度上可以改善農業生產的環境,在大尺度上能發揮整體的作用對整個上海市的生態環境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在近期內成為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主體。

同時,在城市周圍搞城市森林建設,生態效益是首位的,但也必須考慮農民的經濟收入問題。把城市周圍大面積農田轉為林業用地,建設大面積人工林,投資太大,這種做法在短期內也難以實現。林網化投資少,見效快,占用農田的面積在20%左右,而且合理的植物配置和布局對農業生產還有好處,農民易于接受,可以盡快在上海市范圍內形成森林環境,盡快起到改善環境的目的。

2.3.3具有發展彈性,利于產業結構調整

林網化與水網化建設理念具有發展彈性,回旋余地大,具有多種效益。林網化發揮了森林改善環境的生態效益,同時也允許林網內土地經營方式的多種多樣,可以發展各類高效農業 (包括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基地),也可以發展果林,提高土地的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人。

林網化與水網化建設為進一步發展大型森林斑塊及其它模式的城市森林打下了良好的環境基礎和準備了豐富的模式,同時也為其他產業的發展預留了充足的空間和創造了良好的環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進人WTO和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深,城市居民對環境建設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城市森林建設也將在提高城市形象、改善投資環境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無論是房地產、工業園區、農業園區,還有近郊遠郊區的森林別墅和休閑渡假村,都需要有良好的森林環境作為背景,通過林網化與水網化建立起來的城市森林主體框架,將使這些產業,這些要求得到很好地滿足。

2.3.4組成類型多樣,功能效益完備

林網化與水網化建設理念包容了核心林地、林帶、散生木等多種城市森林成分,并與城市水網相結合,從而提高了城市森林的整體性,均勻性和空間連續性,能夠快速有效的改善整個市域范圍內的環境,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某個局部地帶的改善。大型森林斑塊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在于森林旅游和休閑,單就環境影響范圍來看是有限的。這種模式應該在有限的地帶發展,而不是全面鋪開,在現階段發展林網的模式更為可靠和有效,而且也不排斥大型森林斑塊的發展,現在的林網也可以成為將來大型森林斑塊的基礎。

2.3.5有效改善環境 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

林網化與水網化建設能夠滿足盡快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近期目標,也有利于解決目前動植物生境破碎化問題,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樣性,并將為城市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打下良好的基礎。增加和保護生物多樣性也是城市森林建設一個重要目的,保護生物多樣性與改善生態環境的過程是一致的。保護生物多樣性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個地區增加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前提是這個地區要具有良好的環境本底。林網化與水網化建設有利于增強各個相對分散的自然生境 (包括林地、草地、濕地、水體等)之間的空間連接,有利于生物的遷移。

2.3.6林水結合增效,有利建設生態城市

通過林網化與水網化建設,可以促進城市水系的水質改善,加快城市范圍內河流生態系統的生態恢復,也有利于節約林地灌溉用水,促進林木生長;而且林水相依可以形成貫通性的生物廊道,有利于保護和增加生物多樣性,使城市生態系統的結構得到優化,功能得到增強。以上海為例,上海市處在長江人???,河流水系非常發達,雖然經過長期的開發一些河道變窄,斷流或消失,但整體上仍然體現出江南水鄉的地貌特征。因此,上海市的城市森林建設不能離開這個大背景,必須與恢復河流連續體功能和加強岸帶林建設以凈化水質的總體需求相一致。

3.城 市 森 林 建 設 的 基 本 原 則

我國城市土地極其寶貴,用較少的土地換取較高的生態效益是城市發展過程中必須要走的道路。在具體操作上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要把森林引人到城市,建立林網化,二是與林網相配合,實現水網化。同時在植物材料選擇,引進及配置的各個環節上體現注重生態效益的意識。具體包括:

3.1按照城市區位特點,進行合理布局

城鎮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除了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建筑不斷增多、工廠和車輛等污染源不斷增多等因素的影響以外,一個主要原因是以林木為主的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發展規劃相對落后,一直處于“亡羊補牢”的狀態,總是處于被動防守的地位?,F在許多城鎮雖然對城鎮森林生態環境建設的發展作了規劃,但在主導思想上仍然是對建筑區周圍修修補補式的園林設計為主,沒有從整個城鎮生態環境建設的要求來考慮不同類型綠地的配置與布局,城鎮綠化建設仍然在重復過去老城區建設的路子。因此,城鎮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規劃應該是一個基于現實問題和長遠發展的超前規劃,這樣可以盡早協調建筑用地和綠化用地的矛盾,避免一些老城市綠地建設先建后拆而造成的經濟損失。

(1)在時間上,要針對城鎮目前存在的熱島效應、大氣污染等現實的環境問題和城鎮景觀的分布格局進行規劃,還要考慮城鎮發展的趨勢作好長遠規劃,比如未來的經濟開發區、居民小區、商貿金融區等潛在發展地帶。

(2) 在范圍上,影響城鎮環境的不僅僅是建城區本身的綠化問題,還包括與之相關的近郊及遠郊地區的森林生態環境建設,因此在范圍上把建城區和近郊及遠郊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

(3)在模式上,要考慮建設一處或幾處大型森林作為城鎮的"肺",這些森林要有足夠的面積,可以根據實際土地資源情況拿出幾十、幾百甚至上千公頃的土地建設高郁閉度、喬灌草結合、近自然結構的森林。同時,還建設幾條穿越整個城鎮、有足夠寬度 (2Om到lOOm)的森林帶,從而構成城鎮森林生態環境保障體系的主體框架,再與林網化和水網化相結合,構建起城鎮森林生態網絡體系。

(4)在手段上,要運用最新的景觀生態學原理、地理信息系統和衛星遙感等技術手段,對城鎮景觀格局、城鎮森林分布格局、污染源分布格局、熱島分布格局等本底特征進行全面的分析,針對城鎮現實存在的污染問題和潛在的發展方向進行規劃設計,基于上述技術建立城鎮景觀動態監測系統,從而保證城鎮森林生態環境建設的健康發展。

在注重林網化與水網化建設相結合同時,還要盡可能增加城鎮水體的面積,充分發揮水體在改善城鎮環境方面的獨特作用。城鎮水網化建設在南方的許多城鎮己經初具規模,對于相對干旱的北方地區城鎮來說,加快城鎮的水網化建設對于改善城鎮環境更為重要。以山西太原市為例,通過在流經城區的汾河上建立數道橡膠攔水壩,使城區水體面積顯著增加,城鎮空氣質量明顯改善。這種建設經驗在西北地區的一些城鎮像延安市都可以借鑒。

3.2以森林為主休 ,向結構要效益

森林是陸地上生產力水平最高、物種組成最為豐富的生態系統,根本原因就在于森林具有最大的包容性。森林是由喬木、灌木、草木、藤本植物以及以這些植物和森林環境為生境的各種動物構成的一個復合體。因此,林木(包括喬木和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是相容的,在城市里只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而被強行割裂開來。因此,城市森林建設要以地帶性分布的林木為主體,除了一些特殊用途的綠地以外,主要采取具有相容性的喬灌草結合的復層模式,在有限的土地上發揮森林各個成分的優勢,產生最佳的生態效益。

3.3以喬木為主體 ,向空間要效益

喬木樹種具有高大的形體,可以形成龐大的樹冠,在地面之上筑起新的綠色平臺,而林下又可以生長灌木、草本、藤本植物,這樣就便有限的綠地面積增加了使用效率。而且高大喬木所形成的遮蔭環境有利于人們的休想、有利于空氣流通,有利于減緩熱島效應。這種做法是中國城市綠化用地緊缺的情況下最為合適的。要改變目前城市里栽植的喬木樹種普遍截冠的做法,在一些片狀綠地可以不截冠,一些行道樹也可以不截冠或者把截冠高度提高到3m以上可能更為合適。

3.4以生態效益為主 ,兼顧多種效益

城市森林建設樹種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生態功能和視覺效果。在不同的地類有不同的要求,居民區,通常要選擇具有殺菌調溫、遮蔭防風、減噪除塵功能,不能有毒、有刺、易引起過敏反應的植物種類,既要美化環境,又要便于駐足休想;而工業區主要強調抗污、除塵、減噪作用,商業區注重殺菌、減噪、凈化、遮蔭、降溫功能;醫院區主要考慮殺菌、美化、休想,還不能有毒、有刺、易引起過敏反應的植物種類主要街道,主干公路以滯塵、減噪、公路美化、遮蔭、不有礙交通安全為主;河道則對減污、美化、納污、降污、固持堤壩功能更看重。因此,城市森林建設樹種選擇和配置要盡可能多使用適應性強、生態效益好的,同時也要兼顧視覺效果等多種效益。

3.5重視綠化植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城市森林建設的宗旨是要改善城市環境,為居民提供

舒適健康的生產生活環境。因此,有利于人體的健康是第一位的。過去我們只知道楊柳飛絮等綠色污染會給人帶來不便,而在植物體其它分泌物方面研究的很少。在城市綠化材料選擇的時候用現代的眼光、生態的眼光看問題,對于不同樹種和不同植物組合與人體健康的關系要進行更全面深人的研究,要知道我們造這個林子,造這種組合,究竟在改善居住環境當中起多大的作用,要有指標,要有定量性的東西。搞好城市森林樹種選擇和組合模式,要源于自然,更要高于自然。要建成一個物種豐富、模式多樣、結構穩定的,對于城市生態環境特別是對人的生活環境有巨大改善作用的城市森林網絡體系。

3.6加強建筑物的垂直綠化

城鎮里用石料、鋼筋水泥搞的建筑是產生"熱島效應"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人走在廣場和水泥路面上,會感覺到像處在蒸籠里一樣,地面溫度甚至高達五六十度,難以長時間停留。因此,加強這些城鎮 "硬化"面的綠化建設對于減輕熱島效應尤為重要。目前我國很多城鎮對于橋梁、屋頂、墻面的綠化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大多采取見縫插針的做法。對于這些人為活動、車輛行駛比較集中的地段,在設計之初就應該考慮綠化的問題。新加坡在橋梁建設時,專門留有種植藤本和地被植物的地方,北京的一些立交橋也留有種植五葉地錦的土帶,這些做法在樓房建設以及各種燈柱、電線桿等水泥石柱表面的綠化上都可以借鑒。

3.7疏通城市現有水系、構筑眼和植被廊道

城市內的河流、湖泊、池塘等各種水體,對改善城市環境發揮著重要作用,要盡可能使這些水系相通、河岸植被相連。為此應盡量避免簡單的采用建筑垂直堤岸來約束河道的做法,在一些次級河道上保持堤岸的自然性,建設以林為主近自然的河道植被帶。同時,要保護沿河自然濕地,控制污染排放。

4、上 海 城 市 森 林 規 劃 框 架

2002年,在中國林科院、上海市農林局的組織下,中國林科院、華東師范大學等8個單位100余位研究人員開展了上海城市森林發展規劃研究,并按照林網化與水網化結合的城市森林建設理念提出了上海城市森林的規劃框架。

4.1規劃 目標

(1)總體目標:到2020年,全市新增森林面積1015.78km2,全市森林面積將達到1675km2。森林覆蓋可增加25%,加上現有的森林覆蓋10.4%,屆時全市森林覆蓋率可達到35%。初步建成與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規模相一致的,能夠代表上海國際大都市形象,具有綜合生態環境效益的城市森林,使城市貼近自然,融人自然,實現城鄉一體化,構建各種銜接合理、結構完善的現代近自然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達到城在林中,人在綠中的森林效果,使上海的空氣更加新鮮,水源得到良好保護,環境污染得到明顯緩解,生物多樣性得以合理保護,形成"林蔭氣爽,鳥語花香,清水長流,魚躍草茂"的美好的生態環境,從而為"綠色上海,生態城市。的建設奠定基礎;實現"天更藍、水更綠、居更佳"的目標。

(2)分期規劃:至2005午,新增森林面積,482km2,全市森林面積可達114lkm2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18%;2006—2010年,新增森林面積279km2,全市森林面積達142Okm2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30%;2011—2020年新增森林面積254km2,全市森林面積達到1675km2,森林覆蓋率達到35%。

4.2規劃框架

按照"林網化與水網化"的城市森林建設理念,從區域景觀背景出發,制定出了城郊一體化的上?,F代城市森林總體規劃框架,并運用系統生態學和規劃學原理提出了"三網、一區、多核"的上海城市森林發展布局,提出了二縱四橫的引江水人大海,變死水為活水的水網發展框架。

(見圖1)

(1)三網:即水系林網、道路林網和農田林網

水系林網:是在河流和湖泊岸帶建設防護林帶,主要起到涵養水源、凈化水質,防止土壤流失、鞏固堤岸,促進疏導,抵御臺風、風暴潮等自然災害等作用。

道路林網:是以道路系統為骨架,在道路兩側規劃林帶,形成道路林網系統。目的是保護路段,增強行車安全,防治污染、凈化汽車尾氣,防塵和減低噪聲,美化景觀,兼具廊道作用。

農田作用:是在基本農田周圍的路、溝、河、渠、宅邊營建防護林網、散生樹木等。對于保護農田、生物隔離、防治災害、抵御臺風侵蝕具有重要作用。它在不改變用地性質的條件下,占用較少的土地面積,使森林覆蓋率有了較大提高。

(2)一區:在淀山湖、黃浦江上游及太浦河等支干流、余山集中連片的淀鉚水源區,根據不同地域生境特點,構建以涵養水源、凈化水質為主,包括生物多樣性保護、休閑旅游等多種功能的重點生態建設區。

(3)多核:在林網水網中構建結構穩定、達到一定規模的能構成森林環境的各種功能林,使其成為城市森林生態系統中的核心林地,城市森林網絡中的結點。它主要分為大型生態休閑林和島嶼生態林、污染隔離林和中心城鎮林,以及建成區的核心林。

5、結 語

城鎮森林生態環境建設,對于國家發展,對于人的生活、健康和精神面貌都會產生巨大影響。過去我們城市的綠化建設,過于注重視覺效果,而很少關心或者是不太注意生態效果,對人的健康也不注重。今天,我們提出來要跟自然融為一體,以加快城鎮林網化和水網化的建設進程為核心的城市森林建設,以企為我國的城市生態建設開創一個嶄新的局面。

 

閱讀 771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观看99水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