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走進易縣,山如碧,林如海。綠色在這里描繪出了一幅千山競秀、生機盎然的美麗畫卷。
易縣地處太行山脈北端東麓,總面積2534平方公里,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山,是這里土生土長的農民的希望。2006年,易縣作為河北省的林改試點縣,率先啟動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英雄的老區人民在林改政策的引領下,掀起了新一輪植樹造林、綠化山川的熱潮……
看著自家山上長勢喜人的板栗,西陵鎮金龍莊村村民趙新啟心里美滋滋的。他說,為把自家的山開發好,曾前后投入了7萬多元,還是不見什么起色,可再也拿不出資金投入。他用責任山作抵押,向銀行貸款10萬元,才幫他渡過了難關?,F在趙新啟栽植板栗1萬余株,進入盛果期后,預計年收入可達10萬元。他感慨地說:“要是沒有林改,我哪有資產做抵押,有了林地我們農民就等于有了生產的資本,有黨的林改好政策,這山就沒個治不好,我們的日子就更有盼頭了。”
“決不能讓群眾治山的積極性受挫。”按照“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的要求,易縣以搭建林權流轉平臺建設為抓手,積極推進配套改革,努力為群眾治山提供政策支持與保障。2009年9月,該縣在河北省率先成立林權管理服務中心。制定出臺了《林權流轉管理暫行辦法》和操作流程,制訂出臺了林權抵押貸款、林木火災保險、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管理等暫行辦法,這些配套改革措施,改活了機制,盤活了資源,搞活了市場。截至目前,該縣通過各種形式流轉林地經營權、林木所有權12.8萬畝,實現交易額600余萬元,辦理林權抵押貸款475萬元。
修路、打井、辦電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一度成為農民開發治理荒山的瓶頸。為此,易縣提出了依托農業開發項目,走“先統一治理再分山到戶”或“分山到戶后再統一治理”的林權改革新思路。5年來,累計整合資金9000多萬元,實施山區綜合開發項目12個,建成了狼牙山、西陵、流井、高村等一批精品示范園區。西陵鎮“三北”防護林示范工程區,共涉及太平峪等7個行政村,治理規模為3萬畝。按照規劃,縣委、縣政府整合農業項目資金2000多萬元,修路30公里,打井10眼,修渠
(《經濟日報》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